第92章(第4/5页)

大家是真没想到,何熙说话这么有理有据,虽然都想争,但大家还是点点头,有道理。

可怎么办呢?

何熙还站着呢,鲁大华直接站起来,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她,何熙就过去坐了下来,武茂云给她端了杯热茶水,这天冷,何熙暖着手接着说:“所以,我和鲁厂长商量了一下,这生产线不能说来之不易吧,也算是国内的先进技术。”

“我们为什么拿出来卖,我跟鲁厂长提了一次,是因为合资车越来越多,我们的国产车生存空间越来越少,所以要想办法提高国产车的竞争能力。所以这个生产线不是白卖的,买生产线,还有一个配套。”

配套大家都懂,他们有时候有的东西质量不好,或者是别的原因库存,就是买一搭一,不至于送,但是可以便宜不少。

何熙这么一说,他们都觉得,这是要搭东西啊,就是变相多要钱呗。

大家相互看了一眼,按理说要是别的时候发生这事儿,肯定不少人直接就拍桌子了,但这不是装配线吗?有了新的,他们的生产效率会提高,产品质量也会提升,大家明明都是暴脾气,可为了厂子,愣是全忍了。

这会儿他们虽然没说话,没商量,但这群厂长们就一个想法:别太过分就行。

但这会儿的人真的是太朴实可爱了,他们想什么,全在脸上呢,何熙怎么看不出来。

她笑着说:“你们这是准备挨宰了,一个个英勇就义的样子。”

不过她笑,厂长们可没笑,心疼啊,谁家的钱不是一点点攒起来的,买生产线肯定要挪用大笔资金,这就捉襟见肘了,再加上一块别的,那只能硬抠——那抠出来的就是改善生产环境的钱,给工人发福利的钱。

可这会儿却听见何熙说:“放心吧,不会让你们多出一分钱,我这不是搭卖。我说的配套,是工人培训。”

咦?

不少人一听这个眼睛就亮了。

不是多付钱,居然还给培训?

立刻就有江州卡车厂的厂长徐福安问:“真的吗?什么培训?这个跟买生产线什么关系?”

何熙就说:“是这样的,装配工艺除了生产线至关重要外,更重要的是工人的技术水平。长城之所以性能好,噪音少,异响少,就是因为我们的装配工人都是去樱花国经过了半年培训的。”

这是当年何熙和大工的山中寿喜交换发动机生产线的时候,谈好的合作,他们每年给何熙培训三百名装配工人,一共三年,1982年是第一批,83年是第二批,如今第三批正准备年后出发。

这两批人如今正好撑起了海州汽车厂原有和新建的两个装配车间。

“而且我们的生产线是半自动化的,有很多设备仪器完全是新的,如果没有培训就按着老经验上岗的话,一是容易损坏,二是达不到这条生产线最佳效果。所以,我们的附带要求就是工人必须培训上岗。”

何熙说的合情合理,本来还挺郁闷的一群厂长们,这会儿倒是松开了眉头,徐福安就说:“何总啊,你吓死人,还以为你们要什么难办的条件呢,这是好事儿啊,我们怎么可能不答应,我想都会同意的是不是?”

立刻大家纷纷点头,甚至有人还出言附和。

徐福安显然挺有威信的,他接着说:“但这样,也不能排除顺序来,到底卖给谁。”

何熙这才说:“我说的工人培训,不是叫几十名老师傅来,带带他们,由着回去再去带徒弟。我们一条生产线工人三百人,我的培训是,三百人全部参加。”

何熙这话一落,本来觉得简单的人,这会儿可就眉头又皱起来了。

有的是装配工人干脆人数就不够。

有的则考虑到了另外的问题,一个装配车间就四五百人。如果抽出三百人培训,那么他们现在的生产恐怕就要受影响了。

这年头国产小汽车和卡车都混的不怎么好。小汽车完全被长城顶替,人家现在单位里配车,宁愿多花点钱买长城,也不会买他们的小汽车,很多都转产了,没转产还来的,就是想搏一搏。

至于卡车一样,泰斯集团的卡车已经上市,他们也艰难的很。

这么多人就算是分配培训,这对生产任务的影响也是太大了。

居然整个会议室一下子就静了下来,何熙说这个不是玩的,要想质量过关,要想能在未来长城和合资车天下分一杯羹,那就得有过硬的质量,培训工人这是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

何熙这会儿就站了起来:“各位好好想想,我们这里也提供电话,也可以打电话,你们谁想好了,可以来我们这里报个名。我们就先离开,给大家思考的时间。”

说完,鲁大华也站了起来,跟着何熙一起走了出去。

不过这次跟刚才不一样了,即便他们离开了,会议室里也没有响起嗡嗡的讨论声,而是照旧很安静,显然这是要求难到他们了。

这太难选了,要保证现在的生产任务,还是要以后的发展机会?或者更□□的说,是保持原样勉强能活,还是要拼一下,有可能拿到生产线后连原先的订单都没有了,也有可能自此能生意满门?

抉择一向是一把手时刻面临的难题,但关系到一个厂子的未来,上千人的一辈子,这太难了。

倒是下了楼,鲁大华很是佩服何熙:“你上次说合资车大潮要来了,要带着他们筑坝,我以为卖生产线就是带着他们,没想到连培训你都要包下。”

一方面是提出这样的要求,达不到的肯定骂,就算是达到了要求,也不一定各个感激,但凡有些做不好,就会被抱怨。

二是这需要占用何熙的很多工人,耽误晴天机械的生产。

最重要的是,上面两条还是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

何熙笑着说:“也有种可能,他们觉得我这边待遇好,留我这里了,我这是居心叵测呢。”

鲁大华都不好说什么了。

这事儿被何熙这么一处理,到底卖给谁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胆大而且敢于拼一把的人,在这样的大浪潮下,只有这种性格一把手,才能够审时度势应时而变,带着企业一路腾飞。

这也是一种筛选。

何熙自然就不用留在这里,她停留了两个小时后,就坐车回了青阳县。第二天,腊月二十九,鲁大华就打了电话给她:“有六家报名,我还空了一条生产线。”

何熙知道,大概率在1984的合资车浪潮中,陪着她翻云覆海的就是这六家了。

鲁大华问:“我们要往国外卖吗?”

何熙怎么舍得,她想想说:“不行,我们如果都换了多余了往外卖可以,现在咱们的厂子都不够呢,再等等,看有没有报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