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第3/3页)

虽然现在康熙对胤礽非常好,但历史上哪个被皇帝猜忌的太子,早年不是特别受皇帝信任爱护?

胤礽之前强势且任性的插手各种政务,是仗着他年岁尚小,康熙还将他看做被自己护在羽翼下的稚儿。

待及冠成亲之后,他就要开始低调谦虚,能不动就不动,才能维持已经开创的局面。

胤礽列下自己已经开创的局面。

朝中汉臣的南北党争和满臣的夺嫡党争仍在继续,这不可避免。好在自己和大哥势头强大,朝堂上现在只是小打小闹;

南方土地兼并经过在浙江的杀鸡儆猴,其他地方稍稍收敛了一些,再加上报纸能将朝中的政策传递到基层老百姓耳中,豪强和地方官都谨慎了不少;

海外商业已经开始发力,但朝中还缺少约束海外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不能一蹴而就,待及冠之后,胤礽不能再搞大事,就会主要处理这件事;

扩充海外势力,胤礽在等1694年,即康熙三十三年的欧洲大寒灾。大清已经低价囤积了不少粮食,海军也在扩建,就等着欧洲大寒灾,以粮食为武器,强势吞并海外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范围;

文化方面,清算曲阜孔家和报纸的发行,给文化革新奠定了良好基础。能不能守住这个基础,就要看新百家、新儒家的发展,以及大清科学院能不能拿出更具有轰动效应的成果;

民族融合方面,剃发令的废除与“炎黄共主”的神话故事广泛流传,再加上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各地起义几乎绝迹,偶尔零星几例,都是当地地方官和豪强不当人,逼迫百姓没活路……

一条一条列下,胤礽恍然。

他好似做了许多事,又好似仍旧束缚在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的历史进程之内——该发生的事还是照常发生,只是随着他的介入,那些事改变了过程和结果。

人的能力是有极限的,无法逆时代而行。顺着历史的潮流,他应该把能做的都做到了吧?

胤礽不确定地想。

人闲下来就容易想东想西。

现在胤礽只偶尔给康熙当一当秘书处长,其他跑腿的事交给了弟弟们——胤禔回到草原、胤祉继续奉旨喷人、胤禛已经包袱款款去了南京。

他空闲时间一多,又不需要和弟弟们一样每日读书,便经常坐在花园里发呆。

思考过去、思考现在、思考未来……总之,胤礽陷入了哲学状态。

他这一副模样,自然被康熙认为还在思念太皇太后,于是不敢给胤礽派太多事,让胤礽继续闲着。

胤礽的哲学时间也越来越多。

胤礽如此悲伤,搞得康熙都没法悲伤下去了。

儿子垮了,他这个当阿玛的要撑住。

康熙精神状态很快恢复到励精图治帝王模式,摩拳擦掌等着出使奥斯曼的常泰与出使罗斯国的陈廷敬传来好消息,就可以立刻着手揍准噶尔,一举解决大清内部剩下的大患。

康熙打了鸡血,底下的大臣们自然也没法喘气。

什么太皇太后不想与皇太极合葬,符不符合礼仪的讨论先放一边去,把政务完成再慢慢商量。

反正他们就算吵这些礼仪的事,皇帝也不会听。

之前几次康熙对礼仪的大改革,他们反对如此激烈,皇帝什么时候听过?

想到这,大臣们不由黯然。

这样的皇帝,就是暴君啊。别说某些汉臣,就连一些满臣都开始翻史书,怀念那些垂拱而治的圣君——把权力交给大臣或者把权力交给宗室,圣君们都是垂拱而治,没区别。

胤礽继续当他的咸鱼哲学家。

直到有一天,他难得去一趟御花园,在墙角处捡到一只哭泣的小娃娃。

会在宫里出现的小娃娃只会是阿哥。

胤礽替大哭的小娃娃擦干净眼泪和鼻涕之后,仔细一瞧。

这不是未来的贤王十三弟吗!!!

我的好十三弟为什么会躲在花园里哭泣!谁欺负他了!

是这个皇宫里的下人们飘了,还是我大清皇太子胤礽提不动刀了!

咸鱼胤礽原地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