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烽火不熄(第3/3页)

原焕被他说的有点心动,不是曹孟德主动请缨,他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起来可以这么干,仔细一想,这主意还真不错。

关中不说四面是敌,至少三面都不怎么安稳,没点儿手段镇不住各方宵小,谁的本事都能怀疑,唯独不能怀疑曹老板,“等过几日看看关中的情况,如果没有其他变故,此事可以考虑让孟德去关中。”

曹操立刻眉开眼笑,“大哥做主就好。”

可以考虑,也就是说十有八九会让他去关中,乌程侯在兖州天天到处跑,钟元常和他不一样,没有战事想往外跑可不容易。

希望到时候文台兄发现兖州牧换了人不要太伤心,他们俩怎么说也共事了那么久,平时再怎么找茬,感情还是有一点点的。

马车很快在天子行宫外停下,门口的牌匾上写着承平宫,取安定太平之意,刘协对取名字没有经验,现在想的只有将天下太平,行宫便有了这么个名字。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平宫占地不算太大,皇帝该有的东西一样没少,一切按着最高标准来。

邺城的工匠对修缮房宅经验丰富,尤其之前翻改州牧府邸,折腾来折腾去让他们长足了见识,这会儿给真正的天子修缮行宫也丝毫不怵。

马车在行宫门口停下,守卫看到马车上的标志立刻去里面通报,今儿正巧杨彪也在,杨太尉正在给天子讲书,老人家年纪大了,经历长安之乱后面上显然有了老态,现在全凭一口气撑着。

陛下身边可信之人已经不多,他要是再倒下,陛下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才十几岁的小少年,又处在这等局面之下,身边没有能用之人可如何是好。

他们家君臣在邺城没有别的地方去,好在袁家小子没有限制他们的行动,也不像王允那样时刻盯着他们的动静,不管怎么说,总比在长安时好。

关中百姓杀入长安,不少官员因此丢了性命,朝廷只剩个空壳子,让他们来处理朝政怎么看都像笑话,不如打起精神专心教导陛下。

他年纪大了,再怎么撑也撑不了几年,趁他还活着多教陛下点东西,若是将来真的有什么变故,他也不会无计可施。

杨彪毕竟见多识广,他在朝堂上待了大半辈子,又在三公的位子上待了那么多年,该有的敏锐他都有,老人家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这些天给小皇帝讲书时只讲书上的内容,以往精心教导的为君之道在来到邺城之后就再也没提过。

原焕带着曹操一路来到书房,看到杨彪也在笑着上前行礼,老爷子上次到安国袁府时还挺好相处,遭逢大变之后,现在也开始不苟言笑了起来。

刘协坐正身子,眉眼弯弯让他们起来,“袁卿家好几日不曾过来,朕还想着等袁卿家哪天清闲了再带朕去趟藏书楼呢。”

“藏书楼就在那儿跑不了,陛下想去随时可以过去。”原焕笑吟吟回了几句,他们今儿过来不是和小皇帝说藏书楼,简单说了几句就让曹操把装着玉玺的匣子送了过去,“陛下看看这是什么。”

刘协看着面前的盒子有些好奇,以为原焕给他找了什么奇珍异宝送过来,还想着他们现在寄人篱下,不能让袁卿家破费,待会儿要和袁卿家好好说说,不用给他送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小皇帝已经打好腹稿,打开盒子后看到里面的东西脑子瞬间一片空白,“传国玉玺?!”

杨彪神神在在坐在旁边,听到这话蓦然睁开眼睛,胡子都被揪掉了一撮儿,“传国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