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周义军的从前(第2/3页)

故宫门票,5毛钱一张,买了就能逛一整天。

大家主动给钱了,成果也没装阔气,说不收钱。

她是21世纪重生回来的人,觉得aa或者平摊这样的生活其实特别好。

出去玩,各自负担自己的开销,那对谁都好。

也不会让人觉得吃亏和占了人的便宜,搞得心里欠下人情债。

但是邻居们有麻烦,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用说,成果和两个嫂子都会站出来,义无反顾的帮助对方。

这也是成果和嫂子们结识以来,一直秉承的相处模式。

但是周义军去买票的时候,售票员看见周义军的时候,竟然愣了一下:“大……大少爷……”

一句大少爷叫的周义军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他下意识看向四周,见成果正掏钱给孩子们买糖葫芦,也没人听见这个称呼。

他一把捂住售票员的嘴:“都啥年代了,还有这种老掉牙的称呼?”

周义军说:“我现在可是个接受过社会洗礼和改造过的老兵,你要叫我为周义军同志。”

把曾经的大少爷叫同志?这个售票员可叫不出来了。

五十年代的时候,他跟着爹妈在周家当佣人。

周家的人都对他特别好,尤其是和他差不多大的周义军,当时还教他读书认字儿。

让他们家在饥荒年,也能吃饱穿暖。

但是好景不长,没几年周家就散了。

周义军的爹妈没熬过去,死了。

十几岁的周义军从大少爷成了下放农村的臭/老/九,沦落到了三水镇。

而他也跟着爹妈回了家,谁能想到,在将近三十年之后,他还能遇见周义军?

售票员对周义军其实很感恩的,因为周义军对他们特别好。

这不看周义军带着女儿和邻居来逛故宫,就和同事请了假,亲自当导游带着周义军他们去逛故宫了。

“大……”本来还想像小时候一样叫大少爷,但也知道这样叫不好,于是改口成了:“军哥,来,咱们边走边聊……”

虽然现在改革开放,不讲究身份背景和出身了,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心里还是很敏感和害怕。

所以这个售票员全程也没提过周义军身份,而是特别热情洋溢的带着大家逛故宫。

抱着成易的成果,还挺奇怪,她爸咋在首都还认识人?

逛完了之后,售票员一定要请周义军回家吃饭。

一起的罗嫂和丁嫂也被邀请一起去,可两个嫂子有眼力价,看得出来周义军这是遇到了老熟人。

人家能看在周义军的面子上,邀请她们一起去吃饭,可她们不能没脸没皮,真的跟着一起去啊?所以两个嫂子拒绝了售票员的好意,自己带着孩子,坐着公共汽车回了营房!

售票员那上了年纪的爹妈,看见周义军的时候,也是热泪盈眶。

两个头发花白的老年人,盯着周义军看了很久,这才说:“活着……活着挺好……”

这话说的周义军心里也挺难受,但从那个年代趟过来,能活着确实挺好。

他当初就是不甘心自己一辈子就这样蹉跎在乡下,所以知道能参军上战场,用命换来尊严和身份的改变时,周义军才会在和成稻谷结婚后,义无反顾的去参军。

因为周义军不想让妻子和女儿他被牵连,而过上人人喊打的穷苦日子。

周义军骨子里的骄傲和自尊,和为了让妻女过上更好日子的担当,也的确让他用命和十几年蛰伏在乡下的隐秘任务,换来如今的好生活。

所以如今再遇到从前的老相识,周义军心里除了万千的感慨,也特别感激自己当初义无反顾的做出那样的选择。

否则现在就算开放了,他一直认命,窝在乡下的话。

他也早被乡下的穷苦日子搓磨的没有了血性和担当,成了一个在乡下数着日子过完后半生的老农民。哪还能带着果子,来首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呢?

他自己也不能成为果子嫁人后的后盾,虽然宋御对成果很好,虽然宋家人对成果很好。

但是周义军还是觉得自己这个当爹的,应该成为女儿的坚强后盾。这样万一有人欺负他家果子,他这个当爹的有本事站出来护短不是?

“来,尝尝,这是你最喜欢吃的红烧肉。”那个老太太把一碗软糯喷香的红烧肉,放到周义军面前。

这红烧肉一端上桌,成果就从香味中闻到了不一般。

这一道菜看着平凡,做起来却很讲究,就是大饭店里,也做不出来这一道红烧肉。

果然就听那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笑着对周义军说:“还和你小时候一样的口味,用冰糖和一整瓶老酒,用木柴小火,慢慢煨出来的。”

当初周义军当大少爷的时候,吃遍了天下美味,鲍鱼鱼翅他都不爱,就爱这一口煨的软烂入口即化的红烧肉。

如今时隔几十年,再吃到从前富贵日子时吃到的菜和口味,周义军心里真是特别唏嘘。

时代造就了现在的他,他心里也没有怨恨,但是再提起从前来的时候,心里还是很难受……

成果也看出了她爸周义军,和这一家人的感情不一般。

又看她爸吃着红烧肉,眼睛里还泛着强行压制住的泪光,就找了借口,抱着成易往外走:“我吃饱了,我抱孩子出去消消食儿。”

“你吃这么一点儿,再吃一碗饭,张妈做的菜特别好吃,果子你再吃一点儿。”周义军差点端着碗去追成果。

“我吃饱了,出去逛逛。”成果头也不回的说。

她想把空间,留着她爸和她爸的这些故人。

“现在看你当外公了,身体还这么健康,一点儿都不显老,我心里也舒坦了。”成果一走,张妈就用公筷给周义军夹了一筷子红烧肉说:“你下放农村的时候,我让大多去打听过你的消息,但是都没打听到。”

哪能打听到呢?

周义军的下放农村的日子,可谓又苦又艰难,那时候谁都能踩他一脚。

他又只有十几岁,在农村天天挑大粪,被人欺负了,就和人打架。

然后就被惩罚的更厉害,没多久,就被赶到了更偏僻的农村……就这样越赶越偏僻,越赶越穷苦,最后没几年就流落到三水镇了……

三水镇离首都隔着十万八千里,交通又不发达,哪能打听到周义军的消息呢?

不过这些事情都过去了,明明受苦受难的是周义军,他还反过来安慰张妈一家人:“现在改革开放了,不像以前那样了,我现在也调回首都的部队了,以后大家还能经常见面……”

周义军用短短几句话,就把自己的前半生给讲述了。

从上战场,用命换尊严,到后来又执行任务,被下放牛棚,再到在干部学校学习进修的事情,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