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项小羽骑着自行车冲向娘家的时候, 恨不得在背上长出一对翅膀来。

将车随手靠到墙上,她气还没喘匀,就跨过门槛喊:“爹,我的通知书是从哪里寄来的?”

项英雄挥舞着信封, 眉开眼笑道:“从省城寄来的!我实在忍不住好奇, 就帮你拆开了, 通知书上写着省大新闻系!我们小毛也是大学生了!”

项小羽搓了搓手心里的汗,接过只有薄薄一张纸的通知书,逐字逐句看过去,心里终于有了尘埃落定的感觉。然后仿佛延安上身一般, 兴奋难抑地在原地蹦了好几下。

“信封里还有别的呢,”苗玉兰提醒, “快看看那些东西有用不!”

项小羽平复一下心情,又将信封里的其他纸张倒出来,有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 新生入学注意事项,还有一张学校地图。

她将通知书和那几张纸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这才想起刚才小孙邮递员说的话。

“不是有三封挂号信吗?另两封是谁的?”

宋悦挥了挥手上的信, 也激动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与项小羽抱在一起, “嫂子,我也被省城的学校录取了!咱们可以一起回省城上学啦!”

项小羽隐约记得,她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医学院, 第二第三志愿都是上海的学校,如果她被省城的学校录取了, 那应该是被调剂的。

她赶紧问:“哪所学校啊?”

“省中医学院, 中医学!”宋悦高兴得小脸红扑扑的。

苗玉兰早就听闺女说过, 她小姑子的芭蕾跳得特别好,这会儿听闻这孩子要去学中医了,便有些惋惜地说:“哎呦,还以为你会去学跳舞呢,怎么去学中医了呢!”

“婶,我报的三个志愿都是跟医学相关的,可能是三个学校都报得太高了,最后被调剂到了中医学院!这也很不错啦,离家近!”

相比于学艺术,她更喜欢治病救人的医术。

当初省城的高中为了让知青们适应农村的插队生活,会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设置专业班,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比如农机班,农林班,农医班之类的。

她选择的就是农医班。

原以为学好以后也算有个一技之长,可以来农村当个赤脚医生,可是到了地方才发现,根本就没有她的用武之地。

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她这点三脚猫的功夫照着队里的赤脚医生徐扶伤差远了。

如果有机会的话,她是很想像大姨那样成为一名医生的。

项小羽与小姑子手拉手,兴奋地踮起了小碎步,又相互交换着看了对方的通知书,她才将注意力放到宋恒身上。

这小子的脸臭成这样,一看就是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

宋悦想笑,又忍住了,神色古怪地说:“我小哥,也被录取了!”

“啊,那是好事呀!”他怎么是这副吃到苍蝇的表情?

“他被海浦林业学校果树专业录取了!”宋悦忍着笑说。

项小羽:“……”

她记得宋恒报的是军校来着。

项远洋坐在椅子里啃苹果,双脚还搭在板凳上一晃一晃的,跟妹妹解释:“这个林业学校很不错的,是咱们地区林业局开办的中专学校,中专毕业以后国家也是包分配的,我想考还没考上呢!”

这次高考是大中专院校一起录取,他没有收到体检通知书,就意味着他连中专分数线都没过。

哎。

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人家宋恒不想去,他却羡慕得要命。

被项远洋艳羡的宋恒,闻言脸色更黑了。

他前两个志愿报的都是军校,第三志愿按照项家兄弟的志愿随便抄了一个。他以为有自家老宋兜底,这两个军校肯定会有一个录取他的。

没想到他爹那点面子一点用也没有,最终居然被什么果树专业录取了……

三份录取通知到手,项小羽姑嫂俩都很满意,只有宋恒哭丧着脸,还在考虑要不要去种果树。

项小羽的心情放松下来,还关心了一下自家大哥的情况。

“我大哥没收到通知书吗?”

项英雄也在心里犯嘀咕呢,小儿子连体检都没去,所以没被录取是正常的,但是老大可是去体检过的,怎么还没收到录取通知书呢,哪怕是个中专或者技工学校也行呀!

然而,这三份通知书就是瑶水大队的最后三份了,过年之前,小孙邮递员再没送过挂号信。

*

因为一次高考,瑶水大队算是在十里八乡彻底火了一把!

他们全大队总共有一千八百多名社员和知青,这次去参加高考的有一百多人,其中收到大专院校录取通知书的有六人,被中专学校录取了十人,被县水泥厂技工学校录取了四人。

全队收到了二十张录取通知书,虽然没有清华北大那样的好学校,但是他们以数量取胜了!

瑶水大队成为了全公社,甚至是全县,收到录取通知书最多的生产队!

被录取的考生需要在三月份之前去学校报到,有几个知青便想提前办手续,在过年前离开瑶水村,回家过个团圆年。

贾支书和项队长既然已经在高考这件事上一路为知青们亮绿灯了,自然要送佛送到西,不会在这种小事上卡着人家。

不过,在分别之前,瑶水大队迎来了公社干部,以及一位《海浦晚报》的记者。

这位记者是专门来让瑶水大队分享高考经验的。

报社的大记者可是平时请都请不来的,既然有了机会,大队干部当然要出一把风头,于是他们非常积极地将那六个收到大学录取通知的人召集了起来。

记者同志对每一位准大学生都进行了采访,其中四人是知青,这四人发言的中心思想都相当一致。

一是感谢大队干部给他们提供的便利条件,为了支持知青们参加高考,生产队只要求他们每天上半天工,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二是感谢队里组织的各科冲刺小组。两个月以来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为他们这些很多年没摸过书本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

记者还单独采访了贾支书和项队长。

两个农村老头红光满面地坐在大队部里,贾支书意气风发道:“这次恢复高考的消息来的太突然了,我们准备的还不咋充分,就比如这个填报志愿吧,队里没人懂这些,耽误了不少孩子。原本以为会有更多孩子考上呢!”

项英雄家里有个被录取的大学生闺女,对于填报志愿的事颇有心得。

“哎呀,我们队里确实有不少同志被耽误了,有的专业是要加试外语的,比如那个什么国际政治,没人通知他们要考外语,大家伙都不知道还有这码事,结果就这么白白浪费了一个机会。”

记者详细询问了高考补习班和冲刺小组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