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我们花时间长大,只是为了分离?(第2/2页)

林瑾瑜想起他刚来上海那会儿,不会坐地铁、不知道发车方向、不会开波子汽水,也不爱吃咸甜口味的早餐。

如今张信礼已经和这座城市融合得挺好了,主要地铁线路他心里都有数,知道换乘不用另外买票、不看地图也知道到哪一站该下、懂开波子汽水要多压几秒钟,连带甜味的菜他都能适应着吃几口了。

林瑾瑜跟他一起进了站,看着他站在玻璃门前等班车的侧影,说:

“想我送你到车站吗?”

其实他显然已经买好了票,但他就是要问这一句。

张信礼说:“有点远,如果你嫌累,也可以不……”

林瑾瑜打断了他,说:“我只是问你‘想不想’。”

张信礼复归沉默,林瑾瑜说:“不用自作多情,出于礼貌而已,毕竟也算同学跟朋友。”

他这么一说张信礼无话了,点了点头。

地铁来得很快,车厢拥挤,他们扶着同一根栏杆,面对面站着,眼睛都看着地面。

窗外广告牌一栏拦飞掠而过,林瑾瑜看着张信礼放在自己面前、握着栏杆的手……长久地脱离了那片山与田里的稻子,那双手比起凉山记忆里背他的那双手,真的已经白了很多了。

车站大厅上方的那片银幕,仍数年如一日地滚动着猩红的列车时刻表,那时站台票已经取消了,林瑾瑜没票,不能和他一起进候车室,他停在检票入口,张信礼回转身看着他,半晌,道:“回去吧。”

“嗯,”林瑾瑜同样看着他,说:“回去去哪儿读书,我爸说了吗?”

张信礼道:“叔叔没说,只告诉在联系,临开学会告诉我……反正放寒假。”

真贼啊,林瑾瑜想:我爸可真谨慎,他不告诉我们,四川这么大,我找不到他。

又是一分钟的沉默,他们在寒意岑岑的风里站着,该说的话好似已经说尽了,可没谁率先转身告别。

林瑾瑜说:“我们……还会再见吗?”

张信礼说:“不知道。”

星空辽阔,而世人渺小,在这个年纪他们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拥有无数种可能的未来。那些现在想来无穷远的以后谁也无法断言,也许那些年里爱会死去,新的种子发芽。

“嗯,”林瑾瑜知道他说的是实话:“可能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个过客。”

这句话其实不是他说的,而是一个叫“安东尼”的作家,那时候班上充斥着诸如《小说绘》、《最小说》之类的青春文学,男生女生争相传看,林瑾瑜虽然不是很感兴趣,但在乱飞的杂志间偶尔也看过几眼。

他以为张信礼听不明白的,但完全出乎他意料的,张信礼把单肩背着的包往上拉了拉,自然而然地接上了,说:“……我知道我不会遇见第二个你。”

他的语文成绩如今已经好多了,作文起码没了病句,会有几个带修辞手法的句子,偶尔也会引用几句“名人名言”……生活在一起,林瑾瑜看过的书他也会看,林瑾瑜喜欢的东西他也会潜移默化地多看两眼。

而林瑾瑜呢,曾经他连蒜应该从哪头开始剥起都不知道,如今也能炒一盘像模像样的辣椒炒肉了……虽则尝起来并无半点沪菜风味,反而与川菜一般无二。

张信礼最后说:“再见,别恨你爸爸。”

林瑾瑜站在原地,看着张信礼的背影消失在火车站茫茫的人流里,那个画面很多年后他都依然记得,细碎的雨丝围绕着张信礼,他孤身一人,每一步却都铿锵。

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张信礼也是如此,背着迷彩色的旅行包,在人声嘈杂的出站口,风尘仆仆地穿越人流向他走来。

他只是用同样的方式离开了。

林瑾瑜站在排队进站的队伍外,看着张信礼一步步离他越来越远,最后终于看不到了。

他忽地没来由地想起那一年暑假,他第一次好奇地凑过去看张信礼在做什么的时候,练习册上印着的那篇聂鲁达的诗。

林瑾瑜在心里无声地说:在此我爱你,而地平线徒劳地将你遮掩。置身于这些冰冷的东西中……我依然爱你。

【中调·认同与挣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