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京中翰林24

年前两天,王石头杏哥儿就关了店,早早租好了骡车,大包小包的往上放,儿子元元也穿戴整齐,还有个小布兜书包,是元元夫子夫人缝好送的。

杏哥儿知道为啥,早半个多月京里来信了,这次送送了一个木匣子还挺沉的,商队的掌事将钥匙递给石头,说:“当日老太爷亲自递给我的,里头两本书,四封信,两个荷包,一个荷包里装着长命锁,一个荷包里装着八十两银子,你们点清楚了。”

咋就装了八十两银子?杏哥儿心里惊,怎么带这么多过来,也不怕被商队人见钱眼开拿了去,可他不敢表露出来,莫掌事还在呢。

当着莫掌事面开了盒子,东西检查清楚了,一个也没少。

杏哥儿有些羞意,觉得他小心眼了,不住的谢莫掌事,给莫掌事送了许多卤味。

莫掌事干脆收下了这些卤味,临走时说:“我取东西时顾大人在家,当时交代了句,那两本书,你们儿子夫子要是想抄就抄了,没什么的。”

黎家一家人心善,尤其是顾大人,还给这府县的亲戚做人情。

王石头夫夫是送莫掌事出门,第二天送元元去私塾便带了书过去,言明是京里顾大人送回村里夫子的书,元元夫子也可以抄。

《三年两考》系列在京中十分流行,几乎是读书人人手一本,而后慢慢辐射开来,现在物流慢,第一册 宛南州、宁平府县现在也有,不过贵,特别稀罕,十分抢手。

第二册 的《沐浴圣恩》宁平府县是没有的。

元元夫子一看封皮的《三年两考》便激动不已,手都是颤抖的,当即热泪盈眶,杏哥儿还吓了一跳,咋、咋就哭了?这书这般厉害吗?

岂止是厉害。

那可是京里翰林院修的书,还有几位翰林大人做的文章。再一看第二册 ,是喜极而泣的差点晕了过去,后来缓过来了,捧着两册书十分宝贵,摩挲着封皮,嘴里念着顾大人仁厚。

书是交给元元夫子抄录了,后来还书的时候,元元夫子的夫人还给元元缝了个小书包,说明年不用元元的束脩钱,还给了家里做的一盒点心。

杏哥儿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做官好。

别说杏哥儿,以前王石头也不理解,觉得他们做买卖营生赚钱多吃的好,做官有啥好,读书还费银子,可现在不这么想了。

莫掌事每年跑腿带东西,东西都没少,为啥,肯定不是因为他俩做生意卤煮好吃的缘故,那就是京里顾大人的关系。

当初送元元去夫子那儿,虽说没挑三拣四说道他家元元,可他俩做买卖的腰杆子先不直,每次杏哥儿或者他去接元元,都不敢进,就在门口守着等着,如今为啥元元夫子态度大转变,那也是因为顾大人。

王石头现在是肯定读书好做官好了。

不多说,现在一家人收拾妥当,锁了院门,杏哥儿是亲自抱着匣子,这里头有京里送回来的八十两,还有他家今年赚的一百多两,他心里害怕的紧,一路上都提心吊胆的,想着还是要买个骡车好,这样以后回去方便了,也安全。

早早出发,不敢走夜路,到了村天已经黑了。

王家一家是热情招待,大嫂许氏热水烧好了,几个孩子最近几日都是巴着门往回村路瞧着,就是等小叔小婶回来能吃到点心饴糖,一看陌生骡车往他家来了,各个跑回去唤阿奶阿娘,小叔小婶回来了。

骡车还没到,王家人便出来了,开始迎着。

元元被抱下车,哥哥姐姐围着一团,都稀罕问元元府县怎么样,元元跟着哥哥姐姐说话。

“去院子里头玩。”杏哥儿把元元夫子家送的一匣子点心掏了几块,让孩子们边吃边玩。

大人们卸东西,都是杏哥儿买回来的年货。

只有那木匣子杏哥儿没松手,说:“京里捎回来的,等明儿找小田念信,小田是回来了吧?”

“早两日就到了。”王家婆母便不动了。

当天吃饭歇息过,先算账,一家人围在一起,王石头掏出了木匣子,一打开,王家人都傻了眼,咋比去年还多?

“过年生意好,我和石头招了俩小工,就那几天挣了都有二十两。”

刨去本,这一年杏哥儿两口子在府县挣了有一百七十二两银子。

“我想着周周之前给苏狗娃家钱,那是挂靠钱,咱家做生意都是周周看我情面上,这苏狗娃家的钱,我想也出一半,不能让周周全掏了。”杏哥儿跟婆母商量,“钱我拿。”

王家婆母肯定没意见,这一半的钱就有八十六两了,比地里刨食还要多,那是二房在外辛苦了,她是肯定行,看老伴。

“那一半公家出了,你们俩口子辛苦了。”王父说。

杏哥儿看大嫂,大嫂笑的摆摆手说成啊。

有了钱,就是有底气,王家过年氛围都融洽了,人人都好说话。

第二天一大早,杏哥儿先去找小田读信,先给周周把事办了。昨个夜里租的骡车车夫借宿他家,杏哥儿和王石头都没睡严实,那匣子就搁在他们炕头上看着。

早办妥了心里踏实。

四封信,一封是赵夫子的,连着两本书。一封是顾家的。小田给捋顺了。王石头一会拿了送去顾家和赵夫子家去。

剩下两封黎家和王家的,小田拆开了念。

“……周周哥说,长命锁是给九月的,以后黎家、顾家两家,哪一房生了女儿或者哥儿都给送长命锁。”

“他家在京里一切都好着,不用担心。”

“顾大人说宁西州有雪灾,让咱们村多留些粮食别全卖了。”

王石头说:“顾大人说着话得跟村长说一声。”因为田里收成好,家家户户留了自家吃的都爱卖粮食换银子,之后盖屋娶媳妇,屋里存不了多少粮,还是留一些好。

拆开了苏家的信。

“这是苏家四个孩子的信,周周哥写的,说是给起了名字,现在叫苏佳渝、苏佳英、苏石毅、苏石坚……”

“这六十两是四个孩子每人十五两,都是在京里做工赚的。”

黎周周是一个月给开一两银子工钱,四月开始做的买卖,到了年底这就是八两,过年前周周给每人包红包十两,加起来就有十八两银子。

后来周周说要写信回村,问四人有啥要说的没,四人还不好意思,最后原话是:给家里十五两银子,剩下的他们想给表叔/表哥买些东西。

这是四人心意,合起来商量过的,黎家铺子管吃管住,周周表哥/表叔待他们好,吃喝不拘着短着,一入冬就换了新衣裳,当然要尽尽心了。

到了写信时,黎周周斟酌了下,还是没把实情交代完全,只按着四人口气说了拿了工钱回去,在京里一切都好,没提给他家送礼留下三两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