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耱地(第2/2页)

一封家书而已,这对闫刺史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他一口便答应下来了。甚至闫刺史还与林立文说道:“大郎,你若还有别的一些物件想要带与家人的,也可一并交付于我。”

林立文听得心中一动,忙对闫刺史行礼道谢:“多谢大人。”

闫刺史双手扶住他:“大郎你勿要与我这般客气!”他现在只盼着林立文能在他们西州待的时间越长越好,因此如林立文对家中亲人这种的相思之情,闫刺史能帮忙的地方是绝对愿意出手相助的。

甚至要闫刺史来讲,也就是不凑巧,这位林大郎的妻子怀孕不方便跟随。若不然的话,俩人一并来到他这西州多好。

这样的话,林大郎在他们西州也能待得安心些。

在谢过闫刺史后,又过了两日,林立文才将文书和要带给钱秀秀他们的文书,还有一袋子的西州辖下一县城的特产干红枣送到了刺史府衙来。

因为时下老百姓不重视水果,如红枣这般在后世极为寻常可见的,林立文在别的府城也极少见到大批量的种植和售卖。

这就导致他想在市面上买一些品质较好的干红枣都不是那么的容易。

而西州这个地方,别看干旱荒凉,但正是因为这种气候,此地长出来的水果甜度才更高。比如之前王四郎送林立文的那几个甜瓜便是如此,虽品种不如改良后的那些优越,但是味道着实不错,完全可用一句“甜如蜜”来形容。

因此食用完那几个甜瓜后,林立文便还留了种子下来,打算等到明年开春时,自己去找一块地来试种。

再比如这次托闫刺史带回去的红枣,产自西州一名叫庆县的县城,这种枣子皮薄肉厚,甘甜核小。林立文吃着觉得甚是不错,且红枣还十分的养人,他便决定蹭闫刺史这一波,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里的钱秀秀他们稍去一袋。

将东西交给闫刺史后,林立文这边便加紧教授老百姓们冬小麦试种一事了。

而水稻试种因为林立文怕西州此地老百姓毫无这方面的种植经验,所以他第一年便只打算先在选定的那两处官田里进行试种。然后等到试种成功收获后,参与试种的农家好手们也学会了水稻的种植技术,林立文再派遣他们下乡教授百姓也不迟。

很快,被选定的那五个县城的老百姓接收到了林立文要带着大家试种冬小麦一事了。

同样的,报名采取的是自主自愿。

但架不住,林立文如今在西州老百姓们中的好名声。大家一听是他,想都未曾多想,便对里正嚷嚷着他们要报名了。

不过这次试种,林立文着重加多一条。所选田地,需得是前茬并未种植小麦的其余土地。

这便也是林立文要让老百姓们知晓的一件事,小麦决不可连作。

事实上,西州麦地亩产量这般的低下,不仅仅是跟缺水,不会施肥这两样有关。还有小麦连作,也会使得其产量低下。

针对这件事,大家私下也在不停的讨论。

“麦子竟然不能连着在同一片地里种植吗?”

“既是林大郎说的,那绝对就是真的。”

“我家有好些地原本都是些美田的,可种着种着,地里产量越来越低,就变成了薄田……未曾想,竟是这般原因。”

麦子连作之危害,直到这一次,西州百姓们才有了些许的认知。

而这样一来,老百姓们所拥有的田地里,能符合要求拿来试种冬小麦的便不多了。

但不管怎么样,凡是报名了这次冬小麦试种的西州老百姓们,最近一个个的跟打了鸡血似的。那些个被林立文派遣下来给村民们讲解冬小麦种植时注意事项的衙役和农家好手们,也享受到了老百姓们前所未有的欢迎和笑脸。

要知道这可是以冷独,彪悍,野性和排外等出名的西州汉子们,甚至以往遇到矛盾时,这些西州汉子还十分不喜与人争论,能动手就绝不多说话!

以至于便是他们西州本地的衙役们,过去下乡时都得尽可能的组团去。要不然,很有可能因为上头下达的政令让这些西州百姓们心生不满后,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先给他们来上几下。

哪怕事后将这些闹事者抓到县衙去治罪,可他们因此受的伤也还是在啊!

而这也是上一次巡查时,张五郎见着王四郎跑走,特意与林立文解释并且他勿要怪罪的一个未说明的原因。

他其实并不是在为王四郎说话,他是怕林立文因此生气而不小心惹怒王四郎,王四郎抄起家伙反给林立文来上一下!

要知道这位林大郎可是他们刺史大人如今最为看重的宝贝,可万不能在他的带领下,被西州一汉子给伤了。

这便也使得原本只是冲着林立文给的高嘉赏而下乡的衙役们和农家好手们,教那些村民们冬小麦的种植技术时也就更为上心了。

而此时,之前大家学来的新农具——一种用酸枣树枝或是别的树枝,然后编织在如往常大家使用过的长形耙下方一般模样上的木框新农具,也终于派上用场了。

“此物之前教授制作时就与大家说过了,是用来耱地的。而耱地的作用,便是用来保墒。”

至于如何使用,那便更为简单了。

就跟长形耙一样,前头用牲畜或是人力拉着,然后在已经耙过的地里用此农具进行一遍耱地,也可以叫做盖地。

但因着这物件是木制,整体较轻。因此要想将地能耱得更好些,那木框上就需得压制一些重物,或者是直接站立一个人。

大人的话往往体型过重,牲畜拉动,大家舍不得。人力来拉,更为费劲。因而一些大人便把目光,对准了自家小儿们。

他们让家中体重较轻的小儿们坐在木框上增加重量,然后再由前头的大人们拉着一块耱地。

小儿们还从未这般“玩”过,因此一坐上去,便再也舍不得下来了!

如一些家中只有一个小儿的倒还好,毕竟西州百姓们谁家还没有个十几二十亩的地啊,这还是种地干活的正事。自家小儿喜欢玩这个,便让他们坐个尽兴便是。

只一些家中小儿过多的,那便少不得争抢一番了。

于是好些地里便出现了类似这般的情景……

“呜呜呜……爹娘,三郎耍赖!他已经坐过一亩地了,这回是轮到我的,可是他不愿意下来!”

大人们便少不得暂时停下来,或是哄着耍赖坐在木框上不肯下来的小儿下去,又或是去哄更为年长也能听得进去道理些的大儿们……

当然也有两边都不肯退让的,这时候大人们便得给他们屁股上一人来上两下。

然被打后,也不过是哭闹两声。但只要等到大人们一喊:“谁要上来坐?”后,保管还在哭闹的小儿们便都停歇了下来,又开始争抢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