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遇仙(第4/5页)

连摄影师都有些诧异,看样子,吕一真的和这两小明星私底下有很多接触和交流,不然相处得不可能这么融洽,他拍过很多这种随车记录,很多明星也就假装一下在镜头下的热情,然后让后期剪去漫长的冷场。

摄影师心道,这么多交流,倒是不怕没有剪的素材了,到时候挑一些有意思或者有意义的剪一剪,以吕一的热度,绝对对收视率有帮助,当然这不是他一个摄影师该操心的。

等到了文公山旅游景区,节目组和其他的固定演员和嘉宾差不多也到了。

吕一一到,自然第一时间被人围了上来,这些人不由得多看了两眼江渚和齐浩,眼神没有变化,但内心肯定在想,吕一带来的两人是谁。

还真有人抛了话题去问吕一,大家都懂,和吕一搭话,就有出镜的可能。

真人秀,虽然全程都在录制,但能被剪进去播放的内容却是有限的,吕一身边的机位也是最多的。

吕一答道:“两好朋友。”

随便还提了一嘴齐浩刚拍完的电视剧。

江渚也礼貌的回应,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演艺圈的前辈,他这样初出茅庐的新人,只需要表现得有礼貌不咋呼咋呼的去抢镜头,就能收获一批粉丝的好感。

新人,作一点可能能得到更多的镜头,但也可能直接就作死了。

主场自然是吕一的,很快众人的关注点都在吕一身上去了,江渚只需要在旁边应答就行。

但……

江渚的眉头皱了起来。

他在后勤组里面看到了让他意想不到的人,而且……还是两个。

因为是深入停运很久的景区,节目组有一队保全人员跟着。

而保全队伍中,纪严居然在。

奇怪,纪严不是说他毕业于上滨市国防大学,等他养好病就会去刑警队了吗?怎么会出现在一个非编制的保全队伍中,还刚好接的这个节目组的任务。

如果说这是巧合,那么……

江渚看向另外一批人,《非遗传承人》虽然是综艺节目,但哪怕挂羊头卖狗肉也是要介绍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以节目组会邀请专门的学者随行。

学者队伍也就两三人,但周通文豁然在列。

周通文,也就是当初在黄河悬棺景区,一起和江渚等人被逼进山洞的那个历史学系的大学生。

也就是说,当初进入那个山洞的五人,除了两个还在精神病院的人,其他的……都在这里了。

江渚的心莫名的有些悸动。

虽然说他们的身份现在做的事情都特别合理,但偏偏三个经历过那样离奇的事情的人被聚集在了一起。

纪严也看到了江渚,站得笔直的身体明显也愣了一下。

眉头皱了起来,似乎也有些不妥当的发现。

这时节目组的人走了过来:“等会我们就要进文公墓了,文公墓作为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允许私人随便拍摄的,所以在下去前,得先上交手机,况且墓穴里面也没有信号。”

这也没什么,别说不能拍摄没有信号,就算没有这些规矩,很多真人秀拍摄的时候也都是要上交手机的。

原因很多,更多的是担心有人将拍摄的内容随便乱发,比如有吕一在,说不得有人专门去拍吕一的视频蹭热度,到时候节目组也不好解释,对吕一也不友善。

江渚原本还想发信息问问纪严怎么回事来着。

人员聚齐,有一个这期节目的小会,随便一起吃个饭,算是互相了解。

下午,节目组就直接组织进墓穴了。

江渚找了个机会,走在了后面一些,后面是纪严所在的保全队伍。

两人心照不宣地走到一旁没有镜头的位置。

江渚问道:“你怎么进保全队了?”

以纪严的资历,怎么也能捞一个正式编制。

纪严答道:“事情就是这么离奇,原本顺理成章的事情,突然就有一股力量在背后阻止一样。”

纪严左右看了看:“原本我还想着,借助刑警队的力量,查一查遇到的怪事,结果最后连进都进不去。”

“所以暂时找了一个保全队呆着,总得有个工作不是。”

江渚:“……”

没想到竟然还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纪严突然道:“我也没有想到,这次竟然同时遇到了你和周通文。”

“我先前已经找周通文聊了几句,说是他们教授接了这个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临时找他搭把手。”

“看上去也十分合理。”

江渚:“……”

是啊,一切都十分合理,但最不合理的地方是他们三个聚在了一起。

为什么?

纪严说道:“等会多留心一些,我总觉得今天的事情太巧合了。”

江渚点点头。

这时候,导演组的人让去集合下墓了。

下墓,自然不是盗墓贼一样的下墓。

文公墓早已经被开发出来,听说是以前大地震将墓穴震开,为了抢救性拯救,这才开发了出来。

然后因为其独特的意义,成了这文公山景区的一景。

墓穴的通道十分宽敞,应该是为了参观故意人工扩建的,顶部还布满了灯。

江渚:“……”

所以和黑漆漆的墓穴差距是十分大的。

周通文作为这次的学者,正在介绍着这座墓。

“文公,又称河上公,在古人的记载中,是神仙一般的存在。”

“据《河上公书》上记载,河上公喜野游,经常邀请三五好友到深山老林游玩,一去就是个把月,宛若世外之仙。”

“《大秦·列仙》上也有记载,河上公寿岁三百,是真正的长寿仙。”

旁边的老教授见他这学生越来越激动,赶紧咳嗽了一声,他这学生自从上次回来后,就变得有些不对劲,对这些神啊鬼的特别感兴趣,还觉得一切都是真实记录。

这可不是一个学者该有的态度。

老教授咳嗽一声道:“其实关于古人超出实际的寿岁,还有很多奇怪的记录,不仅仅是河上公一人。”

“比如被人津津乐道的彭祖,又比如左慈,关令伊。”

“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思想去思考古人当时为什么要这么记录。”

“在古时,甚至科学普及之前的大清,无数的朝代,上至皇室血亲下至达官贵族,乃至贫民百姓,都十分崇信长生之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无数人在不断追求长生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没有断绝过,直到科学的出现才终止了玄学和这疯狂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为心有所向,所以在古籍的记录中,就多了一些这样的不切实际的长寿的记录。”

“长生,或许以后的科学真能发达到有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古时候人类对自身认识不足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