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2/2页)

赖瑭的脸刷地红辣辣的,道:“母亲不必如此。”

沐真道:“亲兄弟亦得明算账。你既写了欠条,自是应当把他名下的产契转到成国公府,应当付他多少钱、多少利,也得在过契交易文书上写清楚。”

赖瑭应道:“是。”

赖瑛站在一旁,垂头不语。他没想到嫡母会如此干脆利落地给出清郡之地,倒是他们兄弟行事有欠磊落。

赖瑾手里的那份产契叫他带走了,如今过契,只能去翻府官存档。为防着火、遗失、篡改,府官的存档有两份,两份存档一起调出来,再加上沐真手里有清单,一一核实。

赖瑛作为尉守,在这清郡之地,自是哪里都去得的,且这事如此重大,得有见证。他和清郡沐氏旁枝几位有名望的族老都到了,由负责过契的户曹亲自办理。

他看着户曹跟沐真清点赖瑾名下的产业,脑袋嗡嗡的,仅赖瑾在清郡的私产都足够养活十万大军,还绰绰有余。这么大的产业,小七和嫡母竟然全部让了出来。

清郡是大郡,三十多个县,数百万户,小七手里的地占了一半。地里的产出,七成归种地的,剩下三成,两成归地主,一成交税。小七的产业,仅仅是地里的产出都已经是清郡一年的税收,更别提铁矿和盐矿。清郡离海远,盐运来不划算,吃的是矿盐,是周遭数郡唯一有盐的地儿。

沐真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把过契的事情忙完。沐氏的祖宅没卖,留下忠仆看守。祖坟在这边,往后每年还得派人来清扫祭奠。

她接下来便是统计要跟去西边的人家,统筹要带走的钱粮。眼下西边战事平稳,沿途诸郡都可买粮,东边战事吃紧,打仗,断然不能缺粮。她算好路上要带走的粮食,多备了些损耗,余下的都留下了。钱财布帛等财物则都带上,穷家富路,路上钱少了可不成,去了西边重新置业安家更是处处都是花钱的地儿。

清郡在前线的四万精锐都撤回来了,他们连同家眷一起撤离,租地种的,把地退了。

家里有地、有铺子的都给那些留在清郡不愿走的。这样留下的地和产业有人接手耕作经营,不使其荒废。

那些舍不得故土的,掏钱买下这些离开清郡的人家出售的土地产业。若是钱不够,找亲友借一借、凑一凑,若是两家交情好,甚至是血亲的,打个欠条或者是直接收下地也成。

愿意跟着沐真走的,大部分都是军户和商户,他们不怕担风险,也愿闯荡。

农户舍不得地,更不愿去担那未知的风险,再加上如今正是大肆低价买地的时候,乐得捡这便宜。

沐真的年龄大了,体力有些不济,但好在族中的旁枝子侄们都长起来了,她只是居中调度拿主意,跑腿的事情都是他们在办,一切忙而有序,到开春时,便已经张罗完了。

一起撤走的有七万多户。军户,因为连年征战,都是人丁单薄,一家三五口人顶天了,有些人口多的家庭,也都是近些年生下来的孩子。商户、地主都是小有家资、家里人口众多,即便是遣散仆从,还有那种世代跟着主家,离了主家没有活路的。如此一来,要走的,竟有四五十万之众。

这么多的人,只能分批撤离,且沿途郡县也都得知会到。

卫国公见到四万清郡精锐全撤了,换成新兵顶上,赶紧去打听怎么回事,之后匆匆赶到清郡找到沐真打听什么情况。一郡之地,传了几百年的祖业,能卖?弄死赖瑭才是正理儿。

这事到清郡稍微一打听就知道了。沐真直说:“赖瑾在清郡的产业都卖给了赖瑭,叫我把族人迁去边郡。”

卫国公整个人又一次呆住,脑子里第一想法是,弄死赖瑭一支也不能舍弃祖业啊。

可赖瑾舍了!赖瑾让了爵位 ,也让了祖业,就为了不愿兄弟相争?

不过话说回来,赖瑾那是真有本事的,连草原都能占稳,派人把战马拉到京城卖了五百匹给太子。人家自己能挣大前程,不屑于跟兄弟争。

瞧赖瑾打博英郡侯跟忠义伯跟打什么似的,若是叫赖瑾来守东安关,战事早完了吧。哪至于几郡源源不断地投进去。

他转念一想,成国公二人把赖瑭当继承人养了十几年,有了嫡子后,都还留赖瑭,是个厚道的。瞧赖瑾所作所为,也是重情义有担当有本事的。

卫国公对沐真说:“我那次子,你是见过的,一把子岁数了,还没看过草原是什么样子。他的文韬武略虽不是很出众,但让他上阵杀敌,亦是一把好手。”去草原跟赖瑾谋前程,比耗在东安关强多了。

这一下轮到沐真呆住,愣愣地看着卫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