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诸葛亮有些头大(第2/3页)

随行的姜维也好不到哪里去,五官都几乎拧巴在一起了。

在这个时代,有才能的人都是傲气冲天的,自持矜傲的。

他们根本不曾见过马谡这种有大本事却如此……如此不重仪态的名士……

诸葛亮象征性的和马谡握了一下,就触电般迅速收回了手,板起脸,严肃的说:“幼常,收一收,过了。”

马谡应了一声,迅速收起影帝级别的演技,直起身,一本正经抬手请道:“丞相请入城。”

众人被马谡这前恭后倨的一幕搞得无所适从。不过,此举倒是大大冲淡了丞相来视察的压抑感。

令人身心压力为之一轻。

马谡将众人一一介绍过后,引诸葛亮视察了武威城中的武器库,城防、士兵,而后将诸葛亮请入凉州刺史府。

余众散去,喧嚣落幕,堂上只剩六人。

诸葛亮、姜维、杨仪、马谡、赵云、蒋琬。

除了留守西县的魏延和镇守汉中的吴懿,蜀汉八巨头已经到了六位。

这六人,足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诸葛亮环顾众人,最后目光落在马谡身上,娓娓说道:“幼常做的不错!”

只是不错?

马谡有点替自己叫屈,不动声色道:“这一年多来,谡不负丞相厚望,一统西羌,拿下凉州,歼灭魏军精锐骑兵四万余,现有精骑五万余,辅兵六万,所获人口前后共计八十余万,另有研制出攻城三车等……”

半炷香后,马谡汇报完毕,收声而立。

大堂之上为之沉默。

所有人心头都浮现出两个大大的字眼:“牛皮!”

只是一年零两个月时间,马谡从领着1000人马进入西羌,到如今拥有十万大军,拿下几乎相当于两个州的地盘,还有近百万人口。

这战绩……

白起看了会沉默,韩信见了会流泪。

从古至今,何曾有过打仗这么牛皮的将领。

诸葛亮点点头,改口道:“幼常辛苦了。”

诸葛亮继续说着,不吝赞美之词。

马谡仰头闭上眼睛,努力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情绪,感觉像是小学生偷偷考了一百分,得到家长认可般的感觉。

骄傲、窃喜、激动,得意,万般正面情绪,不一而足。

激荡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入了云端,不知堂上诸葛亮所云。

良久,经赵云拉拽,马谡这才逐渐回过神来。

“幼常,你想要什么封赏?”诸葛亮耐心的发出第十七遍询问。

“……啊,大将军可以吗……还是算了……刺史……我已经是了,呃,丞相看着封吧,我如今已是位极人臣,实在是没什么想当的,我那六个儿子都还小,最小的今年才四岁,我常年在外征战,如果我出了什么事,他们可就无依无靠了……”

马谡一顿语无伦次的输出,看似是在胡言乱语,实际上言有所指。

诸葛亮朝南面拱了拱手,严肃的说:“册封之事,唯决于陛下。念你立有大功,今日失言之罪,不予计较。”

纠正完马谡的用词,诸葛亮继续说道:“我已上表陛下,奏请封你六子为亭候,各食邑三百户,赐蜀锦千匹,金银万两。”

“谢丞相!”马谡连忙深施一礼。

众人立即投来羡慕嫉妒的目光。

但诸葛亮却眉头紧锁,满脸忧色,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马谡。

继续用下去,马谡再立大功怎么办?拿什么封赏?

而将马谡搁置不用的话,蜀汉等于自断一腿,还是仅次于他这条大粗腿的另外一条大腿。

那就瘸了啊。

按理说,像马谡这种立功立到封无可封,只能改封其子的情况,在历史上其实挺常见的,可说是屡见不鲜。但这些功臣无一例外,结局都很悲惨。

当一个臣子功高震主,风光绝伦的时候,那么他离死期也就不远了。

这是人之常情,哪一个帝王也不想手下有一个比自己威望还要高的臣子。于是就有了白起、韩信、高长恭等等人的惨死。

《史记》曾言:“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这句话无论对于臣子还是皇帝,都是一个警示。

但如果功高震主的人是帝王的子孙,那可能就会少了几分猜疑。

但也只是少几分而已,猜疑仍旧是存在的。

在场众人的神态都被马谡收入眼底,不同于他们所知的“功高震主无善终”,马谡是知道有一个“功高震天”却善终的案例。

那就是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灭隋建唐能成功,他的儿子李世民可以说是首功。当然李渊对于自己这个儿子倒是没有什么猜疑,反而是一再加封。唐朝成立之时,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此时的李世民已然是帝国的第三号人物。

但当时的天下尚未统一,李世民还在继续努力。之后的几年中,李世民又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破薛举,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击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唐朝的北方;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之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待到李世民再次归朝之时,皇帝也不知怎么来封赏自己这个劳苦功高的儿子。秦王已经是秦王之中最尊贵的封号,在朝中他又是太尉兼尚书令,基本已经封无可封。但李世民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又不能不封。

又是李渊就专门的为李世民独创了一个官职“天策上将军”,并领司徒。

李渊的这一决定,直接影响唐朝接下来的命运走向。

天策上将军地位高于亲王,在朝中仅次于皇帝和太子。但地位的高低并不是关键。天策上将军有一个特权,在日后成为了李世民与皇太子李建成角力的重要筹码,那就是可以开府,自置官属,这就相当于自己可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朝廷”。这让李世民招募人才变的方便很多。也为日后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李世民坐上皇位之后,也意识到这个天策上将军的官爵,对于朝廷的稳定并无益处,便下令裁撤,之后终唐一朝再无设立。

可以说唐初会发生玄武门之变,李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在权力和人伦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酿成惨剧。

但这实际上也不能怪李渊,在军功制的时代,是以“有功必赏”为基础的,李世民确实是靠自己的双手,打下了大唐江山。

正因如此,李世民嗜兄杀弟,囚禁皇帝父亲的的黑料,遭受的非议是历任篡位者里最轻的——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他只是拿回自己应得的东西,虽然手段残暴了点,考虑到当时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局面,不先下手很有可能被弄死,也就别无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