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第3/3页)

兜兜转转儿子竟然寄了二十斤精细粮、十斤腊肉回来,怎么能叫人不惊喜?怎么能叫人不激动?

李明妈捧着这包粮食,笑意渐渐扩大加深,“呀,这个孩子真是的,老惦记着家里!孩儿他爸,今年咱们包饺子、吃大米饭、吃腊肉过年!”

难怪孩子在上一封信含含糊糊,强调不要把家里有粮食的事情透露给亲戚、邻居。她纳罕,家里就缸里那几十斤烂红薯干,能招什么人惦记!现在……她看看怀里这白花花、香喷喷的粮食,那可不是招人嫉妒吗?

珍贵的粮食当然要低调谨慎,闷声慢慢享用!

李明家因为乡下寄来的精细粮、腊肉,美滋滋地过了一个春节。

……

西北,酒泉市。

宁教授意外地碰见了顾向前,第五研究院的院长向顾向前介绍,“宁谦,宁教授是这次任务燃料组的负责人。”

“这位是顾向前同志,他是我们从军部挖来的人才,清大的,毕业后留学苏联,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高材生——”

宁谦微笑着摆手,“老于打住,哈哈,不用介绍了,我和小顾是老相识了。”

顾向前微微一笑,颔首点头。

宁谦冲着顾向前招招手,“你媳妇前几天刚给我寄了风干兔肉,酱板鸭,还有一点腊肠,工作结束你来我宿舍,我分你一点。”

全院人人皆知宁谦有个孝顺的“儿媳妇”,顾向前原来就是那个被很多人羡慕的“干儿子”?

忽然顾向前感到自己身上扎满了别人投来的目光。

晚上,宁谦把顾向前领了回家,“苏叶不知道你在这儿吧,大过年了啥也没寄给你,还好你碰到了我。”

同宿舍的另外两个心灵手巧的研究员为了欢迎顾向前的到来,破天荒地做了顿两肉一素,有冷吃兔肉、胡萝卜炒腊肉,炒沙葱,还有一碗青稞面。大米饭和富强粉他们都有,只是偶尔吃点青稞面换换口味。

苏叶除了会给宁谦寄粮食之外,偶尔还会寄一些调料、猪油,想尽方法改善他的伙食,宁谦某一次写信提到他们这边缺蔬菜,有位同志因为缺某种维生素,经常流鼻血。

过了几个月她就寄了晒干的胡萝卜片、土豆片、莴笋、西红柿,泡在水里半小时就能吃。虽然晒干的过程流失了很多营养,但有总比没有的强,宁谦整个秋冬就靠它们补充维生素,用它们泡水喝,连带着造福了宿舍的另外两个研究员。

宁谦如数家珍,跟顾向前说:“向前,你肯定没有这些蔬菜干。”

顾向前微微含笑,“确实没有。”

但他有酱肉菜,他把苏叶送的酱肉菜都来到西北。

宁谦听了心里更满意了,原来苏叶更惦记他老人家,连顾向前都没有这份殊荣。于是宁谦让顾向前有空就到他这里吃饭。可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们忙得够呛,有时候连吃饭都像是打仗,哪有时间做饭?宁谦的酱板鸭、统统派不上用场。

好在有顾向前带来的酱肉菜,打开就能吃,拌在面食米饭里格外爽口。

宁谦称吃饭拌酱肉菜,“快活似神仙!”

年前,繁重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可是暂时还离不开人。

宁谦对顾向前说:“你来得正是时候,现在是最忙碌的阶段。今年过年回家的事就别想了,稍后你写封信给苏叶,告知她。年轻人任务重,要爱惜些身体。”

苏叶收到信的时候已经是除夕的事了,他在信中写了今年无法回家,请求苏叶的原谅。

读完信后,苏叶已经猜出顾向前正在和宁教授在同一个地方,宁妈拍了电报让苏叶过年回C市同他们一起过,电报里写宁教授今年任务重,一样没有回家。

顾向前在信里摘抄了一首小诗,那是苏叶曾经在病房给他念过的那首艾青的诗。

苏叶知道他正在为祖国效力、正在干着一番伟大的事业,心窝有些热,原谅了他失约的行为。

刘刚吼道:“苏老师,快来吃年夜饭了!天冷,再不来就凉了!”

乡下的年夜饭是不可思议的丰盛,因为这是阮儒良头一次带夫人、孩子到乡下过年。林媛破天荒地杀了一只鸡,苏叶贡献了五斤五花肉、一条鱼。

从早上开始刘刚和几个学生就泡在柴房里奋斗年夜饭,一大清早叽叽喳喳地快活极了,非常热闹。

他做了东坡肉、四喜丸子、珍珠米饭团、红枣枸杞炖鸡汤,东坡肉破天荒地软烂美味,四喜丸子劲道Q弹,最令大家惊喜的是珍珠米饭团。它是用蒸好的米饭裹着切碎的猪肉、蘑菇,再用鸡汤炖好。一咬下去,满口的鲜美浓郁。

除此之外,年夜饭还摆了两道糕点,阮儒良的女儿非常喜欢吃,一晚上大家只听见她咬糕点的声音,悉悉索索好像一只松鼠。

刘刚为了迎接新年做了很多糕点,浪费很多富强粉,为此李明见了他就唠叨浪费粮食。等大伙吃到糕点之后,却不再嫌他浪费了。他做的糕点实在太好吃了,萝卜糕清甜软糯、桃花酥一口一只,口口齿颊生香。

阮儒良的夫人嘴巴一直没停过,一直闷头吃饭,眯起的眼睛流露出了满满的幸福。她边吃边夸“真好吃”、“这个不错”、“那个也不错”。毫无疑问,这是她这辈子吃得最好的一顿年夜饭。

刘刚的存在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大家有种大过年的、下了一趟馆子的错觉。国营饭店过年期间可不营业!

这顿年夜饭冲淡了大家不能回家过年的惋惜,有个同学不由地问:“哎,你说当初苏老师是不是知道刘刚的手艺,才特意带他下乡的?”

苏叶无辜地睁眼,摊手表示没有。

但猛然一想好像有这么一回事,初三毕业考成绩出来后,苏叶要做很多馒头奖励学生。于是她找了一个师傅做馒头,当时师傅带了儿子打下手,那个人就是刘刚。

当时想要追随苏叶下乡的学生可不止这么一点,粗粗一数有三十好几人,刘刚就是因为那一次干活,被眼熟了苏叶才挑上的。四舍五入可不就是因为他会做馒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