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赚钱好辛苦(下)

按照大多数现代人的习惯性思路,商业和货币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凡是文明国度就应该有钱币。

——君不见那些奇幻背景的小说里,哪一位仗剑闯天下的勇者,怀里不是揣着一个装满金币、银币和铜币的钱袋?有谁会赶着一群山羊或小猪离开新手村上路,到一个酒店就放下一只羊来换酒喝和买情报?

但现实是很残酷的,货币这种东西,在人类历史上其实出现得相当晚。在此之前,商人们要么就真的只能赶着一大群牛羊代替钱币来做买卖,要么用贝壳、香料、珠宝、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像是古埃及人始终没有发明出自己的金属铸币,直到古埃及文明结束的前夕,才有希腊商人把钱币带到了埃及。

至于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金属铸币,则诞生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时间大约是公元前七世纪,也就相当于中国的春秋初期(稍迟一点之后,东方的齐国也发明了刀币,所以东西方世界进入货币时代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然后,这些最古老的金币和银币,很快被商人带到了整个地中海世界,使之广泛流通起来。

而在此之前的中东地区,从苏美尔文明到亚述帝国,都没有货币的概念——记得《圣经》里曾经有一段文字,专门夸耀犹太国王所罗门的奢侈和豪富,却只说他的国库里有多少金子,多少银子,多少香料和牛羊,却就是没提起他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钱,让后人看到很是困惑……但这并不是因为《圣经》的作者有意卖弄文笔、故弄玄虚,而是因为在所罗门国王的时代,人类根本就还没发明出“钱”这种东西!

所以,在《尼罗河女儿》的世界里,古埃及虽然已经有了相当繁荣的国内和国际贸易,每年都对外出口大量的谷物、啤酒、亚麻、雪花石膏,还有埃及特产的纸草,同时大批进口本国缺乏的木材和金属。并且在埃及的首都和边境城市,尤其是尼罗河的上游和出海口,都形成了一系列很兴盛的贸易市场。

但是,因为货币还没有发明的缘故,在古埃及想要上街买东西,只能以货易货——当时唯有粮食才是真正的硬通货,所以埃及人规定了一个名叫“萨提”的单位,指代一定数额的谷物,然后把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都用“萨提”来换算。比如说,根据一张保存下来的账单,当时的一张床大约价值4个“萨提”。

但问题是,作为一种分量沉重的物资,农民们在赶集时用小车推着粮食,在家门口进行交易或许还能凑合,但在古代世界悲催的运输条件下,对于需要长途贩货的商人来说,笨重的粮食谷物真的没法代替钱币的用途。于是,某些商人开始用贝壳、金银块当做一般等价物。但贝壳的“面值”太小,在海边更是普遍被拒收,原始的金银实物又不是真的货币,没法直接换东西,每一次交易都要对金块、银块或者金环、银环进行仔细称重,还要有一双能够分辨出金银成色的火眼金睛——用金箔包裹着铅块做出来的假金子,在那时候就已经有了……所以,金子和银子在这年头的商业贸易之中,其实也用得并不是特别广泛。

此外,古埃及人还曾用过其它许多形形色色的流通中介物,例如兽皮、羽毛和各种珍稀的石头,但换算方面的麻烦却是一直没有得到改善,也没有什么规定的官方兑换率。这样一来,在古埃及做生意就会让人很头疼——某人做完生意回来一看,发现收到一堆石头、羽毛和贝壳,更要命的是,每一块石头、每一个贝壳由于形状和花色的不同,“面值”都不一样,所以算账也不知道该怎么算,甚至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赔了还是赚了。因为各种物资之间的兑换比率一直在不停地波动,可是却没有一种明确的货币来衡量。

虽然古埃及有一个粗糙的“粮本位”制度,但粮食价格在古代世界也是波动幅度非常大的,荒年和丰年的粮食价格甚至可以相差几十倍。即使是同一年的不同季节里,粮价往往也能波动上几倍。而商船和骆驼商队在路上往往要走几个月到一两年……于是,当古代的埃及商人做完生意回到家里之后,仍然算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赔了还是赚了。所以,当时专门靠贸易吃饭的职业商人并不多,除了少数商业民族之外,一般的农业民族都是在有了余粮的时候,才会临时组织一个商队,到远方去换一些自己不出产的稀奇东西,根本不考虑利润的问题。如果收成不好没有余粮,大家就安心继续在家种田,等到啥时候有了余粮再说。

上述的这些烦恼,还是对于本时空的商人们而言的。对于诸位一心求财的穿越者来说,就更是令人精神崩溃了——上帝啊!你们随手丢下几个贝壳,几块彩色的石头,几根脏兮兮的鸟毛,就想要用这些一钱不值的东西,换走我们的刀剑、酒水、瓷器、糖果和丝绸?!这是在开玩笑吗?当咱们是来做慈善的啊!!

于是,在诸位穿越者的强烈抗议之下,诸位埃及买主只得收起了贝壳、石头和鸟毛(某些玉石和宝石除外),改用牛羊、金银、粮食和各种珍禽异兽来付账——亏得有哆啦A梦提供的【自动典当机】,可以随时把货物变现,否则这样的生意还真不知该怎么做。但最终达成的交易量之少,还是让穿越者们深感不满:

“……这就是目前整个埃及最有购买力的一群人?一整天闹闹哄哄地折腾到最后,居然连三十亿円的交易量都没有凑足!咱们要怎样才能还清哆啦A梦的一百八十亿円债务啊?”马彤学姐有些不满地嘀咕说。

“……耐心一点啦!马彤学姐!在埃及这个除了砂子还是砂子的地方,能做成这点生意已经很不错了。”

看着账本上最后算出的那个可怜巴巴的数字,王秋也是忍不住摇头叹息,“……唉,古代西方那些史书上,总是把埃及说成是多么多么的富庶,但现在看来,分明也就是一个缺乏购买力的穷地方嘛……”

……

古代的埃及这块地方,应该算是富庶的呢?还是贫穷的呢?

嗯,严格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知道,关于“富庶”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正如同十九世纪的英国殖民者,把日后贫穷不堪的印度视为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却把日后富得流油的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看成不值几个钱的贫瘠无用之地一样——由于技术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变化,古代人眼中的所谓“富庶”,其评价标准也和现代人的看法完全两样。

首先,在古人眼中,埃及肯定是一片富庶之地,因为这里盛产粮食,而粮食这玩意儿一直是古代世界最坚挺的硬通货——在定期泛滥的尼罗河水滋润之下,古埃及人拥有了环地中海地区最肥沃的耕地,以及最丰饶的农作物收成,可以拿出大量的余粮用于出口,喂饱大半个地中海世界文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