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第2/2页)

于小丽跟她又指了几个地方:“你看这里这里,以后都是要盖新楼盘的,这附近都是新开发的地区,虽说离市区远一点,但是以后的规划也好,这边的路也宽敞,我看政府已经在拍地了,应该没几年就能把房子盖起来。”

几个人,对着地图说的热火朝天。

大家都在羊城或多或少也生活了十几年几十年,就算是外地来的黄爱枝,从大学开始到结婚成家,都在羊城生活,对城区的每一条街道都了然于心了,对着地图一指就知道哪一块是做什么的,她也很认同于小丽的话。

“你看看现在的自行车大军,十年前可没有这么多自行车,用发展的眼光看城市的发展,十年以后绝对跟现在又不一样,多看几个楼盘再定嘛,我觉得小丽说的对,买房子不急一时的。”

“不急怎么不急,这物价一天天的涨,去年挣的钱放在今年花,就没有去年值钱,我操心这房子不买,过几年还要涨。”

今天看的是个三房,房子不大其实也就八十几平米,走楼梯,价格也算不上多好。

可这会儿商品房太少了,一推出来马上就来了很多人认购。

除了地段,其他地方都没什么可挑剔的。

这年头的普通老百姓幸福指数都很高,安全感也强,攒个一两年的工资买彩电的人都大把,但是全款消费跟贷款消费又是一码事,尽管这会儿的人很舍得,但是也很少有人去借钱买这些东西。

像黄爱枝,手里有点闲钱,也添置了冰箱,可别看她家里电器都是齐整着的,手里头的闲钱其实不多,买完学校的福利房就没钱整别的了。

听了王明明的话,于小丽回忆了一下,□□十年代也不是一味的物价上涨的,其实很长一段时间,物价都还算平稳,但从今年开始,双轨制实施,私营企业也有了活性,积累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全国物价来了一次大上涨。

“再等两年看看,后面还有不少楼盘呢,你也别着急,买不对房以后都不好卖,想换房都难,咱们明天到处去找找,说不定还有别的楼盘,咱们也多看看,如果你买那里,我就不打算跟你做邻居了。”

这话杀伤力很大,王明明还打算扎堆跟这两人住在一起呢。

王明明有钱,这几年凉菜跟卤菜摊子铺出去了,卤菜又是好批量产的,这几年招了两个帮手给她做,一个月提成加底薪一千块没问题,一年收入绝对上万了,弄的唐大虎都蠢蠢欲动,想辞职了跟着妻子干呢,今天一去看,立马表示想买两套,以后两个孩子一人一套,于小丽估算着,她手里至少有两三万的存款。

连王明明都有好几万握在手上,于小丽的钱自然也不少,火车站门店、鼎记饼店、凉菜生意、火腿肠......每一样都有入股,这几年韩学礼的收入比她要差些,可粗略算了一下手里竟然有百万元之多,王明明手里头拿着钱看着物价涨慌慌的,于小丽更慌,她甚至都考虑要不要也学郑冬梅买个车享受一把,但这个念头一起来,很快就被其他的事情给冲淡掉了。

看房也一直在看房,确实没看到什么合适的。

八十年代的房子,别说外面街道的规划,就连小区的规划也做的马马虎虎,好多小区压根没有规划机动车的停车位,这也就导致这些老婆小几十年以后住的难受,卖也卖不掉,等到全民买车的时代,住在这里的全是不开车的老人家,就算是这样,外头也被违停的车给塞满了。

这种房子,于小丽是不敢买。

等郑冬梅从医院回来,王明明又去找她,结果郑冬梅也跟她说这种规划不好,像她这样开小车的人是不敢买的。

“又不是人人都像你一样买得起小车。”王明明嘀咕。

“不是人人能买,但是羊城能买的人不少。”郑冬梅摇摇头:“现在的开发商都不会规划汽车的停车位置吗,我现在都不敢去市区了。”

到处都是自行车不说,汽车也没多少地方停,有些自行车跟行人很横的,撞到了是汽车全责,你问那些人怕不怕嘛,人家很光棍的跟你讲。

“汽车撞了我,还给我看病的,撞死了还要给我赔钱。”

“你去看房子,一定要有汽车的停车位,光有自行车棚肯定不行。”郑冬梅生完孩子脑子立马灵光了:“现在能买得起商品房的,都是比较有钱的了,以这些人的消费能力,过个几年买车又是什么难事了?”

商品房,在哪个年代都是中上层收入的人才买得起。

就连顾教授这样的家庭,对房子也是望洋兴叹的,成功女士们都这样说,王明明也深以为然。

王明明后来也去看了几个,都跟她俩说的情况差不多,花园小区非常小,即便是以后改造,停车都是很大的问题,于是这事儿在物价的飞涨中便再一次搁浅。

真想惊呼一声,买房怎么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