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文人们的玲珑心思(第4/5页)

陈标一头雾水,不知道季仁寿要抱着他去哪。

季仁寿上了马车,带着陈标回了陈府。

陈英前来迎接,一看到窝在季仁寿怀里的标儿,就很是无语。

季先生这副表情,怎么像刚抢了孩子回来?这难道也是文人之间什么默契的阴谋诡计?

陈英想,他这辈子都当不了文人。

目送季仁寿抱着陈标回到季仁寿暂时居住的院子,陈英摆摆手,今晚标儿肯定在家里睡,厨房多加几个标儿喜欢吃的菜。

季仁寿抱着陈标回到暂住小院子的书房,把陈标放在书桌上,撅着屁股从书箱底部掏出一本书,递给陈标。

陈标一翻,书中正是程子心学相关内容。

季仁寿道:“圣人教化,就是希望将所有人都教化成圣贤。老师曾经说过,过分追求性理,而忽视心性,理学走入歧途。”

陈标点头:“是啊,理学过分教条,朱子看到他的后世学生们为了维护他的学说,居然会焚烧别人的著作,恐怕会十分失望。”

朱熹面对不喜的学说,向来是“打上门”,直接去别人老本营讲学。

当时朱熹确实很强,他本是闽学,现在江浙一地在他讲学之后,纷纷归服他,理学兴盛。

就算朱熹和唐仲友互为仇敌,他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做出用额外手段禁止对方学术传播的事。倒是他死后,那些朱子门人将唐仲友著作焚毁,为唐仲友说话的人的文章也被他们斥重金收购焚毁。

季仁寿见陈标点头,开心道:“你是否认为心学才应该是正统?”

陈标却在季仁寿期盼的眼神中摇头:“我认为,什么学说都可以成为正统,什么学说都不应该成为正统。成为正统的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任何学说中有利于百姓、有利于文明的思想,都是正统。他们的糟粕,都是不正统。”

陈标不明白为何季仁寿要向他“推销”心学,但他可不想拜师,便老实道:“书中的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思想是活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应的思想也会发生改变。翻看史书就可以知道。比如纣王被讨伐的其中一个理由是祭祀神明时用牲畜代替人殉,不敬神明。而这一点,在现在却是明君行为。”

纣王被灭的最主要原因和隋炀帝类似,都是好大喜功,连年征战,导致民怨较深。

但在那个奴隶制时代,民怨虽是主要原因,却不能成为起兵的最重要的理由。“不敬神明”才是。

不过周朝立国之后,很快就禁止用人祭祀神灵。所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当事人其实很清楚,只是顺应当时的潮流写征讨文书而已,不代表他们认同。

陈标举了商周的例子,以证明社会的主流思想会随着时间改变。

陈标看着季仁寿逐渐黯淡的眼神,尴尬地移开视线:“我啊……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分成什么学,好的都学,不可以吗?其实圣贤学问本就博采众长,倒是后世者为了党同伐异,非要分出个什么学说。自己支持的学说什么都是对的,自己不支持的学说全是错的。思想,哪有那么简单?”

季仁寿收起眼中的狂热,稍稍思索了一会儿,幽幽叹气:“你所说的也算一种学说。”

陈标:“啊?”

什么学说能包含我说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话?总不会是马氏哲学吧?

季仁寿摸了摸陈标的头,转移话题:“既然你要博采众长,那么心学也算众长?”

陈标道:“致良知,成圣人。圣人不在朝堂,而在百姓心中。”

陈标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这当然是心学的长处。”

季仁寿问道:“那我可以继续在小学教授心学?”

陈标道:“当然可以!不过季先生,我可能也会邀请修习与心学截然不同的学说的先生来授课。可以吗?”

季仁寿道:“你要博采众长,让那群小学生自己思考,自然会选择不同的学说。你是要建立春秋战国时的学宫呢。”

陈标立刻警觉,瞬间甩锅:“不是我!是朱大帅!这一切都是朱大帅教我的!”

季仁寿感叹:“朱大帅以前未读过圣贤书,思想反倒没有被束缚过,更加自由。”

季仁寿说完,念了一段《逍遥游》,眼中满是对大鹏和大鲲的向往。

陈标嘴角微抽。结果这个文人,还兼修道学?

啊对对对,圣贤学问岂是如此不便之物?

季仁寿又和陈标聊了一会儿学问。

后世自诩儒商的新社会商人们最爱看的书除了事功学,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甭管为什么,陈标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王阳明的书向来是商场最爱,甚至员工培训的时候也会听课。

所以陈标随便胡扯,都能扯到季仁寿的心窝上。

看季仁寿那副深有感触的模样,陈标猜测,季仁寿估计要在应天长留。

在这个乱世,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季仁寿终于找到了一个安稳的地方“隐居”,恐怕要著书立说了吧?

季仁寿会不会走王阳明的路,让王阳明无路可走?

想必王阳明知道这件事,不但不会难过,还会非常高兴。

而且以王阳明兼容并包的思想,有季仁寿走到了他逝世时才走到的地方,一定能以此为起点,走得更远。

陈标晚上捧着热牛奶咕噜咕噜灌完,伸脚反复踹开反复往他身上扑的三弟,心中十分感慨。

感慨完之后,陈标开始挠头。

所以季先生抱我回来那一番举止,究竟是在干什么?我怎么搞不懂呢?

难道他只是单纯想给我“推销”心学,收我为徒?

但他怎么觉得不太像啊。

晚上,季仁寿的夫人替季仁寿把油灯挑亮,道:“你怎么把书拿出来放书架上了?”

季仁寿道:“以后要常住这了,不把书拿出来,翻找的时候麻烦。”

“常住?”季仁寿的夫人心跳如擂,脸上露出不解,“为何?你想在应天居住?这可是朱元璋的地方。”

季仁寿骂道:“伯温那个竖子,坑我坑惨了!我们现在走不了!”

季仁寿的夫人疑惑:“伯温虽调皮了些,但怎么会坑你?他最尊重你。”

调皮……季仁寿的表情很是一言难尽。

“留在这也不错。”季仁寿道,“夫人你也很喜欢这里,不是吗?”

季仁寿的夫人道:“应天街上的百姓哪怕衣衫褴褛,脸上也带着笑,我确实喜欢这里。但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季仁寿握着老妻的手,道:“那我就留在你喜欢的地方。我们就在这里安家。我已经和标儿说了,以后在小学当个教书先生。”

季仁寿的夫人使劲点头,双颊飞出一抹红晕。

季仁寿也忍不住有些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