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2/3页)

苏以沫小脸晒得通红,额头和后背全是汗珠,头发上更是沾了许多草籽。

苏爱国刨一会儿花生就回头看一眼女儿,担心她中暑,就让她回去歇息。

苏以沫抿紧牙关,“我不累。”

她是真的不累,身体的累怎么能叫累呢?这些花生是免费的,白得来的东西,干点活怎么了。

等花生收上来,再把它卖掉,净赚。多好的事呀。

苏以沫觉得自己找到了偷菜的乐趣,越干越有劲儿。

她两只小手动作飞快摘着花生,然后拎着袋子继续前进。

爸爸很贴心,他刨花生时,会将野草踩平,这样她摘花生时,就不会觉得闷。

这花生地很荒,两人刨了两垄,也没能将一袋装满。

“这花生没人管,长得就不行。”苏爱国说起小时候,他家也种过花生,“一垄就能装两袋花生。你瞧瞧连三分之一都废掉了。全是瘪的。”

苏以沫点点头,“种地赚不到钱。所以他们宁愿把花生烂在地里,也不想请假。”

这时候的私厂没有休息日,请假就得扣工资。工资可比花生赚得多。也难怪人家不请假。

父女俩刨了两个多小时还没将两袋装满,这时候已经快到五点,两人还要回去做生意,不能再刨了。

苏爱国让女儿拖着三齿钉耙,他采用乾坤大挪移的办法,将两袋花生来回倒腾,弄到打谷场。

村民们吃完饭,出来纳凉,看到这父女俩转眼刨了两袋花生,微微有些惊讶。

村长正好也在,苏爱国又拿了两斤卤花生送给村长。

村长客气一番也就收下来。

有的村民知道那块地是谁的,苏爱国一个外村人刨花生,这就是挖他们村人的墙脚,这怎么能行!于是有人不赞同道,“村长,你给阿三家的花生送人,他知道吗?”

村长笑了,“我打过电话了,他们没空回来。花生不要了。你们谁想要就去拔吧。”

村民们抬头看了眼烈日,摇着扇子,“大热天跑去刨花生,不要命了?”

也有人笑话阿三家的花生长得不好,“那地里全都是草,比我都高,自打花生种下后,他再没管过。那些花生能结成果,我都觉得稀奇。”

从年初丈量土地后,大家都把地给扔了。毕竟人家已经付了钱,田已经是人家的,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能不能长成不好说,就算长成,也不是他们的。所以大家都没有种粮食。

阿三觉得地扔在那儿太浪费,所以就给种了。种完之后,他在城里找到工作,一家几口搬到城里,孩子的学籍也转到城里,花生地自然也就扔了。

花生成熟那会儿,正是他们发拆迁款的时候,个个跑去城里买三金。哪有人记得阿三家的花生地。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瞎子,但他们自问现在是有钱人,所以没人去拔花生,所以阿三那花生地就一直空着。

这会得知阿三不要花生了,节俭一辈子的老头老太就想去刨花生,但是其他人没动,他们也不好动。

村长收了苏爱国的东西,自然为他说好话,“算啦。咱们现在的钱一辈子吃喝不愁。倒是那家人可怜得很。连那么点孩子都带出来讨生活。”

其他人顺着他的视线看向苏以沫,这孩子是真的乖巧,才六岁,正是上幼儿园的年纪,本该在家吃着冰棍看动画片,却跟着父母东奔西走卖花甲。真的不容易。

于是原先想刨花生的人不想再去,算了,他们是有钱人,跟这些可怜人抢什么。

大家开始岔开话题,问他们最近又买了什么东西。

“你们买金项链了吗?”

“买了买了。”

“买电视了吗?”

“买了买了。老板直接送到新房,我也想当城里人,在城里买了套房子,正在装修呢。过段时间就搬过去。”

……

苏以沫听着这些拆迁户的生活,羡慕得不行。这就是一夜暴富的快乐吗?她也好想有啊。

张招娣让女儿找钱,喊了几声都没回应,侧头一瞧,女儿直勾勾看着那些人,心中微微一动,拍了拍女儿的肩膀。

苏以沫这才缓过神,急急忙忙找钱。

有的村民跑过来,“你们家还有生蚝吗?”

其实他们离海边挺近的,但是以前家家户户都穷,舍不得买海鲜。这会有钱了,什么都舍得花钱买。

中午买过生蚝的人家都在夸它的味道,其他人家不甘示弱,也要吃。

张招娣表示没有了,“明天有的。”

那人当即就定了二十个。请他们明天一定要给他留着。

张招娣满口答应。

一家三口忙到晚上九点才回去。

翌日一早,张招娣早早去拿货,他们比昨天早一个小时到了拆迁村,却不是为了卖货,而是为了刨花生。

苏以沫和苏爱国两人配合着刨花生。

苏爱国累了,就换张招娣,苏以沫在后头摘。

早上一个小时,中午三个小时,总共花了四个小时,一家三口终于将这片花生刨完。又收获了三袋花生。

张招娣和苏爱国都累得不成,很久没干过农活,才干这么点时间,手心都长泡了。

苏爱国更是直言,“种地可比上班累多了,而且还不划算。”

苏以沫深以为然,所以后世许多人宁愿进厂打工,也不愿意待在老家种地。那时候的地还都是机器,都没人愿意干,可见种地之苦之累。

张招娣见女儿忙了半天,也不嫌累,觉得女儿真的很能吃苦。

今天进了一百五十斤生蚝全部卖完,就这还有人家没买到。得知他们要下周末才能过来,有些可惜。

有人馋得不行,问他们能不能卖酱。

“我明天自己去买生蚝,你这个酱,我不会熬。你卖不卖?”

哪有人将送上门的钱拒之门外的道理。明天张招娣去电子厂门口卖花甲,不卖生蚝,这些酱留着也是自家吃。能赚钱当然好。

她当即就把剩下的蒜蓉酱全卖了。

只有半瓶,对方给了两块钱。

晚上,张招娣等女儿睡着了,推了下昏昏欲睡的丈夫,“你说咱们能不能把小沫的户口迁到乡下?”

苏爱国累了一天,正打算美美睡一觉,迷迷糊糊时被媳妇推醒,听到媳妇的话,他瞌睡虫全飞了,当即从床上坐起来,“你胡说什么?”

“我不是说迁到G省,我的意思是迁到这边的农村。”张招娣碰了碰他胳膊,“难道你就不羡慕那些人可以拆迁吗?我可是听那些大娘说,他们拆迁至少都能分三四套房,还有补偿款两百多万。在城里都能买好几套。多划算啊。”

苏爱国动了动疲惫的身体,能不羡慕吗?搁谁不羡慕。可是……

“把她户口弄到乡下,哪有好学校愿意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