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2/3页)

张招娣有些恍惚,居然要六年,这也太久了吧?就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她整个人都清醒了,火热的心渐渐恢复冷静,“放心吧,我不着急。”

苏爱国放宽了心。

翌日,张招娣就把昨晚和丈夫的打算告诉了女儿,苏以沫愣了好久。

原身是在鹏城出生的,六年来,一次都没回过老家。她也没见过爷奶。也不知他们性子怎么样,好不好相处。

张招娣见女儿不说话,担心她小孩家家着急,就劝她这事急不得。

苏以沫摇了摇头,“不是。我只是没见过爷奶。”

她是知道爸爸是爷奶的养子,娶媳妇时,没给过一分钱。再多的,他就不知道了。

张招娣表情有些怔愣,反应过来后,给了一句中肯的评价,“算是不好不坏的人。”

苏以沫咂摸下这句话的意思,瞬间反应过来妈妈的意思了。说他们好吧?他们收养了苏爱国,说他们不好吧?他们拿了苏爱国两年工资,却不肯为他结婚花一分钱。

张招娣见她小脸皱成一团,有些想笑,故意揉乱她的头发,“行啦。你别想那么多。你爷奶至少不骂人不打人。比许多老人好多了。”

苏以沫抽了抽嘴角,合着在她妈心里,不打人不骂人就是好人。妈妈对亲人的要求也低了吧?可仔细一想,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外公外婆从小就使唤妈妈,做饭不及时,弟妹没照顾好,就会又骂又打。妈妈的要求能不低么?

想到这里,苏以沫拉住妈妈的手,仰着小脑袋看着她,“妈妈,我以后会孝顺你的。将来你肯定会是个好奶奶。”

张招娣愣了一下,纠正她的错误,“错啦,不是好奶奶,是外婆。”

苏以沫固执摇头,“不是。我要找个入赘到咱家的男人,跟我们生活在一起。”

张招娣想纠正女儿:入赘的男人,人品可不怎么样。可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她又不忍心打断女儿的积极性,算了,女儿现在才六岁,她哪懂什么是入赘。还是不解释,一切随其自然吧。

张招娣四下看了看,“到厂门口卖花甲,我们可以卖点馒头。”

一斤花甲加粉丝和金针菇,再配两个馒头,跟一份卤肉盒饭差不多,都能填饱肚子。

苏以沫颔首,“好。”

她现在总结出来了:周六周日,一家三口到拆迁村,除了花甲和卤花生,还可以卖生蚝。在厂门口摆摊,加馒头,可以填饱肚子。

两人正说着话,宋倩楠从里面出来了,看到她们过来卖花甲,当即就要了五斤花甲和五斤花生。

宋倩楠四下看了看,“你们只有这两样啊?怎么没点新鲜吃食?”

苏以沫笑道,“您吃生蚝吗?我们也卖生蚝。但是这个很贵,一个就要两块钱。我担心在这边卖不掉,所以就没带过来。”

这年代工人算是收入比较高的人群,但是让他们吃两块钱一个的生蚝,他们未必舍得。

宋倩楠眼睛一亮,“你们还会做生蚝啊?那明天卖不?我要二十个。”

苏以沫还没回答,张招娣一口答应,“行,没问题。”

虽然二十个挺少,但是她每天都要进花甲,生蚝就是顺带的。能赚一点是一点儿。

翌日,宋倩楠尝过他们家的生蚝,滋味确实不错,非常新鲜。

苏以沫就向她推销自制的蒜蓉酱。一瓶200克,两块钱。价格不便宜,宋倩楠却半点不觉得贵。

拿了蒜蓉酱,仔细看了看,“那个生蚝怎么蒸?”

“放锅上蒸三分钟就行。这个可以配其他海鲜或是鱼类。”

宋倩楠仔细一想蒸一下还是很容易的,于是就买了一瓶。这样她想吃生蚝,自己去菜市场买回来蒸就行,而不是一直干等他们过来。

苏以沫看向妈妈,“妈,你看咱们的蒜蓉酱还是有人买的吧?”

张招娣笑着夸了她几句。苏以沫被她夸得小脸通红。

转眼就到了八月底,快到入学的日子,张招娣破天荒没有去做生意,而是带女儿去了趟批发市场,给女儿买了两套新衣服。

苏以沫觉得自己的衣服够穿的,没必要再买新的。

张招娣却坚持要给她买新的,“你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穿整齐干净的衣服,老师肯定会喜欢你。说不定还会选你当班长呢。”

苏以沫拧眉,当班长?管理一帮小孩子,叽叽喳喳全都跟她对着干,实在没什么意思。还是算了吧?

苏爱国也觉得当班长好,“你之前就当过主持人,要是老师真的想竞争班长,你可以试试。当班长可以培养你的组织能力,将来工作,你也能受益匪浅。”

张招娣点头,“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咱们要当干部。”

一家三口,两个人都很期待她当班长,苏以沫原先还觉得当班长麻烦,现在有些心动了。要是爸妈以她当班长为荣,也不是不行。

不过苏以沫没有打包票,“我试试看吧。不一定能选上。”

苏爱国见女儿肯努力,松了一口气,“你尽力就好。不用为难。”

苏以沫颔首。

开学这日,家属区再次恢复之前的热闹。

放暑假这两个月,早上孩子们都是睡到八点多才起。只有大人早起上班,动静小了许多。

现在孩子们上学,没人再睡懒觉,早上六点就开始嗡嗡响。

苏以沫的生物钟被迫敲响,拿着洗漱用品排队到水池边,这里已经挤得里三层外三层。

今天开学,苏爱国上班,张招娣负责送女儿上学,顺便给女儿交学费。

张语特地带邓舒月在楼下等两人。

张招娣急急忙忙带着女儿下楼,连连抱歉,“今天起晚了。让你们久等了吧。”

邓舒月努嘴,显然已经有点不满。

张语却是善解人意,“没事儿。今天是开学。肯定人挤人,早去也是在那儿等着。不着急。”

苏家没有自行车,所以四人是步行到学校的。好在小学离机械厂并不算远,只隔了两条街,就在商业街对面。

张语已经好久没看到苏以沫,冷不丁两个月没见,苏以沫小脸晒黑两个度,以前是白里透红,现在成了小麦色。

但是张语不是那种情商低的人,人家是变着法儿地夸,“小沫这两个月跟你一块做生意吧?这孩子可真有耐心。这浑身上下的精神气也不一样。”

没有父母不喜欢别人夸自家孩子,张招娣也不例外,她笑得合不拢嘴,“什么精神气。整天钻钱眼里差不多。”

张语嗔了她一眼,“钻钱眼里才好呢。说明这孩子想尽办法往家里捞钱,不像我家这个,只知道花赚。”

邓舒月翻了个白眼,又来了。天天夸,也不嫌烦。

苏以沫将她的神色看个正着,邓舒月小脸一红,有点尴尬,还有点恼羞成怒,瞪了一眼对方,耳朵都红了,扭头转向一边,把妈妈来前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