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2/3页)

国企工厂发工资很固定,机械厂都是二十号发工资,汇款单的日期都是二十号。

张招娣从兜里掏出三四十张汇款单,上面的日期都是二十号。汇款数额有多有少,但是没有低于一百的。

如果按一百来算,一年就是1200,比一家人种五亩地的盈余都多。

而且苏富贵两口子没有额外花销,两人既不生病,也没有负担,这些钱属于净得。

孩子都孝顺成这样了,他们两口子还在村里散步苏爱国不孝的消息。这还要怎么不孝?

众人八卦心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交汇,有人等不及追问张招娣,“你婆婆不是说,之前你打电话过来,不打算给他们汇钱了吗?这怎么又汇钱呢?”

张招娣心里暗骂老妖婆睁着眼睛说瞎话。她叹了口气,“没有。结婚后,我跟着爱国去鹏城,那时候我没有工作,又怀了孩子,公婆让我们把工资都寄给他们。结婚前都是这么干的。但是我肚子里的孩子要养活,所以我就跟他们商量只寄一半回来。他们就把我骂了一通,说我没良心。天地良心,我再怎么孝顺,也不能饿死我自己和我肚子里的孩子吧?”

大过年的,她也不能哭,但是言语颇有些颓废和无可奈何。

她说的合情合理,就是父母一派的老人都不能说她错。毕竟男人养老婆孩子是应该的。怎么能为了孝顺父母,就不给自己的妻子钱呢?

大伙看着苏爱国的眼神带着同情,心里想的却是:不是亲生就不是亲生。半点不心疼孩子,居然想饿死人家。

这会儿苏奶奶不在,于是就有人问栓子妈,“之前爱红妈不是说爱国从来不往家寄钱吗?这汇款单怎么说?”

栓子妈脸色难看,硬邦邦道,“我哪知道。兴许这汇款单是假的呢?”

张招娣还没反驳,有个识字的老人就反驳了,“这怎么是假的?咱们村还有别人叫苏富贵吗?”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他们村是华国成立之初,新建的村子,以杂姓聚居,整个村子就一家姓苏的,哪来的同名同姓。

栓子妈被怼,心里不快,见这么多人盯着自己,好像她才是始作俑者,她脸拉得老长,“你们看着我干什么?我也是听爱红妈说的,钱又没寄给我,我怎么知道她在说谎。”

见她没有否认,其他人对着苏富贵和苏奶奶指指点点。

别人家孩子不孝,父母为了给儿女留面子,拼命给他们描补。

苏家可好,反过来。明明孩子很孝顺,月月寄钱,他们只字不提,总是在村民面前诉苦,说自己当初不该替别人养孩子,这是养了个白眼狼,翅膀硬了,孩子就飞走了。

大家纷纷改了口风,说苏爷爷和苏奶奶不该如此。

苏以沫玩够了,适时跑过来添了一把火,“我妈还给爷奶、姑姑、表哥、表姐、表弟各买了一件羽绒服。可贵可贵了,一件要好几十呢。”

众人一听,连连夸奖招娣是个大方的主。

有不满苏奶奶为人,拉着张招娣的手就劝她以后别这么实诚,“你每月寄给她钱,他们也不把你们放在心上,何必那么孝顺。”

张招娣故作胆怯地看了眼丈夫,“可他们毕竟养活了我男人。咱们做人得讲良心。他们对我们不满,也是应该的。谁叫我们工资低,只能靠加班赚钱呢。”

这话说得那叫一个可怜。苏爱国一脸古怪。他真的不习惯媳妇这么示弱,还是更喜欢看她在家耀武扬威的样子。

苏以沫看着妈妈的眼神都不对了。好家伙,妈妈这是跟谁学的?居然学会绿茶那一套!

张招娣这话一出,这些实诚的村民们纷纷站在她这边。

“谁说你们工资低?爱国每个月寄一半回来,比村长他哥的工资都多。是你公婆贪心不足。亲生的都没你们孝顺。”

看一个人孝不孝顺有多个因素,比如听不听父母的话,经不经常回来探望老人,这些都是小方面,大方面就是给钱。

常人说钱能解决这世上99%的问题,自然也包括孝心。

显然苏爱国每个月寄这么多工资就代表他这人有孝心。而且村里最孝顺的村长他大哥,也只是把父母接到身边养老,每月给的零花钱肯定也不会超过十块。苏爱国绝对是村里顶顶孝顺的娃。

苏爱国和张招娣被大家夸得不好意思,连连说他们还不够孝顺,还能再进步云云。

村民们听了心里越发肯定这夫妻俩是个宅心仁厚的好人。

时间不早了,苏爱国和张招娣带女儿回家做饭,言语也是藏不住的孝顺,“平时都是他们老两口自己做菜。咱们好不容易回来,年前我就去街上买了牛肉和羊肉,我要回去收拾,他们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得炖久一点,把肉炖得烂烂的才行。”

牛肉和羊肉可不便宜。谁家舍得吃这么好?!

其他人目送他们离去,有位老人羡慕得眼眶通红,“真孝顺啊。”

“可不是嘛。”

张招娣到了家,和丈夫一块做吃食。一个负责烧火,一个负责烧,苏以沫站在门口指挥。免得他们浪费这么好的食材。

苏奶奶看着就心烦,穿着张招娣新买的衣服出去嘚瑟了。

巷子口,其他人还没离开,他们过年也会吃点好的。但可舍不得像张招娣这样,又是牛肉,又是羊肉,又是猪肉。他们过年只做一道肉菜,里面放各种配菜,一大家子聚在一块,美美地吃上一顿。

苏奶奶穿着新衣过去时,大家叽叽喳喳的交谈声瞬间消失。

栓子妈看到苏奶奶有种被人愚弄的憋屈感,她头一个发难,对着苏奶奶就阴阳怪气起来,“哟?老嫂子,你这新衣什么时候买的?我怎么没见过呀?”

苏奶奶挺直脊背,理了理衣摆,“哦,才买的。”

众人面面相觑,刚刚他们可是听苏家小丫头说了,她妈妈给家里人都买了一件新羽绒服。苏奶奶这身不就是羽绒服吗?乡下集市没有卖羽绒服的,因为这东西轻飘飘的,价格还贵,农村人讲究实惠,宁愿买棉袄,也不愿买羽绒服。

这羽绒服十之八1九是张招娣买的,但是她明明知道,却不说。分明就是故意的。

其他人眼神交汇,却没有出声反驳,有人又问,“爱国今儿回来,给你们不少钱吧?他都好几年没回来了。怎么也得孝敬你们啊?”

没能从儿子手中要到钱,苏奶奶憋了一肚子气,见对方问了,她立刻向对方诉苦,“哎,哪来的孝敬啊。他们一分都不给,还问我们借钱呢。把他拉扯大,娶了媳妇,都三十的人了,居然还让我们贴补,你们说我当初把他抱回来干嘛。”

这话苏奶奶以前也经常说。那会儿大伙也都同情她,可这会再听她说起,个个都觉得她面目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