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2/3页)

这三个唉声叹气,苏以沫却是老神在在,半点不担心自己回不了本。

三人走的时候愁眉苦脸,正好遇到张招娣回来,没精打采跟她打招呼。

张招娣以为卖得不好,问女儿生意怎么样?

得知饮料每天都能卖出三四百瓶,张招娣有些惊讶,“生意这么好?那你们能回本吗?”

如果取平均数,一天350瓶来算,那就是21元。卖两个月就能赚到1890元,七折处理掉封口机,也就是要损失三折的钱(1560元),还剩下330。

按照他们的分配标准,小沫占大头,拿走八成,也就是264,小亮三个分剩下的两成,每人得22。一天连五毛钱都赚不回,还不如卖早餐呢。

女儿这是把三个孩子往死里坑啊。

苏以沫没有回答她的问题,笑嘻嘻冲着妈妈撒娇,“妈,你不觉得你的盒饭少了什么东西吗?”

张招娣见她笑成这样,就知道她在打坏主意,轻轻剐了下她的鼻子,“你个小滑头。连妈妈都算计上了。”

苏以沫赖在妈妈身上,“谁让你是我妈妈呢。谁让你的盒饭公司开这么大呢。”

张招娣哪受得了这个,当即就跟她定了五百瓶饮料,这只是福田区每天的量。

另外几个区没办法从她定,运到那边冰坏就化了。

苏以沫买一送三,直接把方子给了妈妈,让她给其他区各配备一台封口机,让他们可以自制饮料,卖盒饭时兜售它。

扭头她就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小亮三个,并且还不忘替自己邀功,“别说我不关心你们。我可是帮你们卖出这么多瓶饮料。”

小琴和小华一脸感动,她(他)就知道小沫不会不管他们的。

小亮怀疑小沫是故意的,但是他没有证据。不过得知这个好消息,他还是喜得蹦起来,“舅妈太好了!太棒了!”

他怎么就没想到找舅妈推销呢。舅妈的盒饭公司只差了饮料啊。真的是傻到家了。

许是这件事给了小亮起了个好榜样。他让弟弟和妹妹负责卖饮料,自己则拿着饮料去其他地方兜售。

他今年已经14岁了,在老家晒得又黑,看着就像十六七岁,也没人拿他当个小孩看待,他骑着自行车,一家家上门推销。

刚开始别人根本不搭理他,后来他就在人家门口叫卖。由于价格便宜,拿着又确实方便,带来的几十瓶饮料很快卖完。

那老板见许多人都来买他的饮料,心中一动,招手让小亮过来,问了他一些情况。

比如送货时间、批发价格、款式种类等等。

只是定货时,老板发现他上面根本没有饮料产品生产许可证,表示不要。

小亮想到舅妈有盒饭公司,当即答应会推荐。老板这才同意从他这边拿货

小亮喜滋滋跑到苏家,苏以沫还在练琴,等她打开房间,他迫不及待冲过来,“小沫,小沫,我卖出了50瓶柠檬水。每天送一次。”

烧仙草和刨冰需要现做,小亮只拿了柠檬水出去兜售。但是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苏以沫弯了弯唇,“你瞧,这不是很好嘛。”

小亮把店主要饮料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事说了。苏以沫表示没问题,她可以用好美味的许可证,到时候他们自己交税。她妈妈肯定能同意。

小亮乐得不行,他将摊位交给弟妹,一个人在外面跑生意。

他没什么销售经验,但是他毕竟只是个孩子,身上没有生活重担,所以哪怕跑一天没有生意,他也并不气馁。依旧乐此不疲推销柠檬水。渐渐生意越来越好。

在这三个孩子忙着赚钱的时候,不知不觉到了钢琴比赛的日子。

虽说这次比赛是市里举办,但电视台这边不会播出,只在线下进行。

一次定胜负,请的评委虽然不是决赛的大咖,但也都是业界知名人士。

钢琴辅导班的老师得知苏以沫要参加比赛,大力支持。负责她的老师更是对她一对一辅导,指点她的不足,一点点改进。当然费用还是要交的。

虽然这十几天不能让苏以沫的钢琴演奏水平突飞猛进,但有明显进步。

钢琴比赛的方式很简单,每个参赛选手抽签,上台弹一首最擅长的曲子,由评委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得分最高的三人获胜。

规则简单,流程更是直接。

这次是苏爱国送苏以沫来的,张招娣最近忙着帮赛兴达上市,到处路演,从女儿手头定了饮料合同,扭头就飞去外地,至今还没回来,苏以沫想让好美味的许可证,张招娣都是让这边的负责人帮她办理。

苏以沫见妈妈忙成这样,不让爸爸告诉妈妈,免得打扰她工作。

苏爱国觉得女儿太懂事了,“你妈要是知道你参加钢琴比赛,她没参与,肯定会很伤心的。”

苏以沫却觉得上市更重要,“要是这次没成功上市,之前妈妈投的钱就打了水漂。赛兴达很有可能易主。”

苏爱国听她说得这么严重,也吓了一跳。

虽然他媳妇没往赛兴达投过钱,但是每年的分红都算作投资额换了5%的股份。这几年她在赛兴达方面花费的精力也不少。要是真的没有上市,她肯定会遭受打击。

苏爱国打消念头,听从女儿的意见。

这场比赛只有一轮,演奏过的选手会留在台下等候比赛结果。一般都是隔两个选手,才会公布成绩。如果你的分数排在第四就可以走了。

此次总共报名参加比赛的选手有2849人,全鹏城学钢琴的小孩几乎全来了。年小的只有五六岁,年长些的也才十六岁。每人都穿着礼服,打扮成公主(王子)。

居然比诗词比赛那会儿人都多,这是苏以沫始料未及的,要知道这比赛并不是免费的。光报名费就要500块钱。

能学钢琴的人家自然不会吝啬出这笔钱。但苏以沫还是觉得太亏。因为她从一位选手中中得知决赛最后,一位知名大师会挑选一位弟子收他做徒弟。那大师可是国际知名人士,不说他的才华,就说他在钢琴界的人脉,只要成了他的徒弟,将来登上维也纳的舞台不是梦。

可这么好的事情,对苏以沫却是浪费,因为她压根没想拜名师,她还真就冲的是奖状。

轮到苏以沫,她是324号,处于前面位置,她深吸一口气登台演奏。

此次来参加比赛的选手大多处在她这个年龄。她也是其中最不显眼的。

她演奏完一曲,评委问了她关于曲子的故事背景,这是苏以沫最擅长的事情。

她喜欢看别人的故事,尤其是曲子背后的小故事,会让整支曲子充满趣味。再联系到故事情节,很容易代入作者的情绪当中,从而演奏出更贴合原作者的演奏风格。她类似于模仿者。

主题也是致敬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