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第2/2页)

而且更让人无奈的是,由于工匠只能靠着手艺活着,他们就只能没命地狂卷,把一个技术,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而形成壁垒,阻止外面人进来。

慢工出细活,用高超的技艺,不惜工本打造精品,力争靠着每一件东西,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是薄利多销……这种模式,在几百年后,在传承的老手艺,精致独特的工艺品上面,也能看到影子,大约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让人很无奈的一点是,这种手工作坊的模式,跟工业化,规模化的大生产,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跟那种以效率为第一的生产模式,也是不一样的。

张希孟至今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为什么这块土地,没有孕育出工业化,为什么那个萌芽,很难生根发芽,壮大起来。

或许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发展生产力,这句话说得很容易,鼓励科技进步创新,也很容易,但是什么样的土壤,才能推动这行,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玩这些游戏,似乎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不把这个逻辑理清楚了,似乎有些事情,只会事与愿违。

张希孟觉得自己接下来或可以在这个方向上下下功夫,如果路走通了,他或许可以含笑九泉了。

在浮梁州,景德镇转了足足十天,写了多达三万字的总结,期间收到了朱元璋三封信,在他的不断催促下,张希孟这才恋恋不舍,返回了应天。

张相公回来了!

朝野上下,都忍不住瞩目。

时至今日,当真没人能忽视张希孟的影响,举足轻重,身系天下,丝毫不为过。

“张相,你可算是回来了,上位不止一次问过,接下来就要登基称帝,这个国号要怎么定才好?”宋濂见面就问道。

随后他又注意到了模样骤变的刘基,揉了揉眼睛,好半天才认出来,两个老朋友,相拥而泣,相约彻夜长谈。

回过来说国号的事情,宋濂沉吟道:“张相,我琢磨着原来咱们定国号为华夏吴国,能不能把吴去掉,直接叫华夏呢?”

宋濂也是凄苦,张希孟一再提高格局,能配得上老朱的国号真的不多了,要不干脆整个狠活儿算了!

这个提议把张希孟也给弄愣了,国号华夏,倒不是不行,只是稍微有那么点问题……

“宋学士,你说如果国境之外,那些地方该怎么办呢?”

“这个……自然是化外蛮夷之地!”

“那,那如果他们沐浴王化,尊奉中原正朔呢?如果还视为蛮夷,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了?”

宋濂沉默了,“这个……我还是没想过。”

刘基突然笑道:“华夏为天下,国号另外想一个就好,张相应该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