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2/2页)

小两口一同回了杨家。

正大堂里,裴少淮与老丈人饮茶相谈,而杨时月被杨夫人带走了,回到后院里不知说些什么悄悄话。

“这几个月,在翰林院中,一切可都适应得过来?”杨大人问道。

“都好。”裴少淮应道,仔细说了在翰林院中都做些什么事,而没有说院中河西一派带头勾心斗角的糟心事。

可裴少淮不说,不代表老岳丈想不明白,当杨大人听闻裴少淮已经参与到修编实录,也已经入宫当值掌记过了,他点点头,眼神中露出些赞许之色,言道:“很好,入院尚未满半年,便能有如此进展,很不容易。”

他也是从翰林院里走过来的。

杨大人又问:“贤婿打算何时入六科开始观政?”裴少淮还有一个工科给事中的职务,届时入职,恐怕同初入翰林一样,又是一番尔虞我诈、暗潮汹涌。

裴少淮早做过打算,应道:“岁末实录便能修编完,小婿打算岁末时候入六科观政。”老岳丈专门问这个,必定是有所指点,裴少淮又道,“请岳父指点迷津。”

给事中闻风上奏,直接谏言朝堂用人、各桩大事,要适应这个位置,官尽其能,必定比翰林院修撰难上许多。

虽都是写文章,但编撰写的是史书实录,而给事中写的是谏言,是直接承到天子案前的。

杨大人官在大理寺,也是监察中的一环,当官多年,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他说道:“言多不贵,身居给事中,尤是如此。”

只短短四个字,裴少淮很快领会到其中的深意。

又闻杨大人继续解释道:“给事中的谏言贵于求真、精辟,最好能点出事情的根本,让圣上读后觉得有所取。若是学了那些不长进的,跟了派系,进什么言、上什么书,不过是为了争一派的利益,便失了根本。又若是随波逐流,他人参本你亦跟在后面参本,则成了替人添数的……贤婿要谨记,在朝中能有一笔可以书言,十分不易,切莫让手中的笔,替他人做文章。”

顿了顿,又道:“入官后,时时处处皆会有人向你示好,贤婿当记得,你不过是一个初入官场的小官员,朝中能人异士何其之多,你纵有泼天的才华也尚年纪轻轻,何值得他们示好?……唯看上你手中那支笔而已。当你递上去的折子,已然没有可取之处,这支笔你便握不住了,那些示好亦烟消云散。”

岳父大人的一番话,可以看出杨家的清正门风,又能看出杨大人对女婿的良苦用心。

杨大人帮裴少淮点明了给事中官小权大的关键之处——这份信任是天子给的。

裴少淮应道:“小婿谨记岳父教诲,一定谨慎上谏,笔下只写真切之言。”

“贤婿的第一次上谏最是重要,岁末入官后,多观多看,再作细说。”第一次上谏和第一次露脸是一样的道理。

“小婿省得。”

翁婿二人又聊了许久,准备开午宴了,杨大人道了一句:“你一定要好好待时月。”轻轻一句话有十分的威严在。

裴少淮端正后,认真应答道:“小婿必定真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