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2/2页)

“官人真的将刺绣镌刻在了银币上。”而且每一枚如出一辙。

裴少淮笑道:“我早说过,娘子的指尖上的功夫不止能缝衣而已,不能因习以为常而忽略了一针一线。”

他想了想,又道:“画作可以为文人骚客所称赞,在我看来,刺绣也理应如此。”

都是传表美意,针与笔只是工具而已。

杨时月眉梢有喜意,又去关了房门,言道:“官人这话,说与我听就够了。”

若是传出去,免不了在朝中会受人编排。

裴少淮取出檀木盒,又一次清点了杨时月绣的一幅幅刺绣,只见纷繁复杂的绣纹一步步化简,最后才成了银币上的图案。

他将那些刺绣和旧模具摆放在一起,言道:“这是娘子的功劳,要仔细收好,会有公诸于世的一天。”

虽不易,但必行。

杨时月靠在裴少淮肩上,心间有说不完的暖意。

“对了,今日下午南平伯爵府派人传话,三姐问官人何时休沐,我回了话,估摸着三姐和三姐夫明日回过来一趟。”杨时月道。

“我省得了。”

长夜漫漫,风吹灯熄,合被而眠。

翌日,张管事送来定制好的一个个精美的小木盒,里头铺着绸布。

裴少淮在每个小盒中放入一套银币,仔细装好,再吩咐人给杨家、徐家、司徒家、乔家、陈家、陆家等送去。又找来驿站的小吏,送了几套到江南。

他写信给邹阁老,言道:“……贸迁而通衣食,当日荷花池畔所谈,小子终于迈出了一步,银币已成,请南居先生点验……”

该送的都送了,剩下的一半便留在府上收藏了。

等到辰时,南平伯爵府的马车到来。竹姐儿此时已有几个月的身孕,乔允升时时伴在其身旁。

竹姐儿精神很好,与沈姨娘叙话时,道:“英妹妹常过来同我说,怀着身子也要常出去走走,多透透气,到时能少吃些苦头。”

她这次过来,是要找裴少淮问些正事。

姐弟坐下来叙话,竹姐儿先祝贺弟弟在朝中立下了大功,而后转入正题。她从袖口取出一块青花布,展开,问道:“弟弟在江南游学时,可曾注意过此布?”

只见这一方小布编织得有些粗糙,水洗之后又略有些收紧,正是染色后的棉布。

裴少淮猜到了竹姐儿的几分意图,心中微微震惊,可想到三姐的性子和心思,又觉得她能想到这一步不足为奇。

他点点头,道:“曾见到过,还曾去松江府考察了。”

棉花虽已传入百年,但一直没有广泛种植,棉布也只是江南、两广之地小范围生产而已,大庆各地的布店少有出售棉布。

竹姐儿一喜,觉得自己找对人了,继续说下去:“母亲从江南之地带回来许多物件,这方小布是掺在其中的,我发现这方小布虽不比丝绸精细,却比麻布轻柔,触之生暖,又颇有韧性,于是叫人出去打听了一圈,才知晓这是松江府特产的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