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第2/3页)

“您忘了写树叶。”

“噢,是的。要写的太多了。”老人摆一摆手,按动了计时器,继续念叨着什么去修改前面的曲子。

树叶?

蒋麓都快听不懂他们在聊什么,坐在旁边很是拘谨,琢磨着暗想难道我是麻瓜。

苏沉安抚性拍拍他的手背,表示你安心交钱就行。

蒋麓侧眸看他一眼,又隐约从陈沉之外的角度发现一些新东西。

千里马如果被拘禁在狭小暗室里,会比驮马病弱地更厉害。

鸟雀如果被剪去翅羽,住在再好的笼子里也会抑郁。

苏沉这些年状态不断低落……或许是秉异天赋的另一面。

太强悍的能力被压制着无法迸发,也许在一直反伤着他自己。

亦是许多幸运所堆积而成的不幸。

全程信息量爆表的情况下,时钟居然只走到「17:39」,快到不可思议。

苏沉像是回到发呆的状态里,目光凝聚在某一处出神想了很久,然后蓦地坐直。

“蒋麓。”

蒋麓以麻瓜的和蔼眼神予以回应。

“我觉得他后面在牢狱里看不见了。”苏沉快速道:“两只眼睛都看不见了。”

史世奇拿指节敲敲桌子,表示深刻同意。

“这才对嘛,不然为什么叫听黄昏的人?看不见啊。”

侵略者的战败是在他的死后,而整个布控链的强势复仇也一样是在他的死后。

白素泱只活了三十五年,没有撑到亲眼见证这一切。

可他不仅完成了老师的嘱托,还在情报战里以理科思维出神入化地完成一切,直至被囚禁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凭细微的风声听一场黄昏。

苏沉感应到这些讯息时,目光熠熠地看着蒋麓,等待他的最后决策。

蒋麓想了想,点头道:“在长期黑暗里,双目视力退化是科学的,但白素泱到底目盲没有,我得回去和编剧们开个会再定。”

史老爷子也爽快,刷刷改了一段出来,让他听。

先前的旋律清晰流畅,但在修改之后,有几个音被刻意地予以钝音模糊,仿佛隐在语句里被泪水晕开的模糊文字。

仅仅是几处细微的改变,曲子的忽然就蒙上了一层夜晚的冰冷雾气,如盲人在摸索着感受世界的变化。

“这段你留着用,如果打算写盲了,用这段表现牢狱里的时刻刚刚好。”

老爷子一敲计时器,满意收工。

“二十分十五秒,给你抹个零头,收款两百万,刷卡转账还是支票?”

蒋麓忙不迭结款,老爷子收走报酬,示意佣人过来给自己倒杯热牛奶。

“完整音频文件会在三日内发到你预留的邮箱里,有任何问题可以保持联系,多谢惠顾。”

苏沉笑眯眯点头,今天玩得很是愉快。

-2-

编剧团商量来去,决定改动后半部分的囚禁戏码,对这个新提议很是感谢。

而新世界的搭建之旅才刚刚开始。

史世奇只是写出曲谱,音频的录制要交付给国际爱乐乐团,再转给后期公司做最后的完善调整。

苏沉本想在家安心钻研几天剧本,但被蒋麓递来一盒N95口罩,说要带他去个地方转转。

两人汽车转飞机,飞机转汽车,兜兜转转才抵达彭山市的郊外,来到他租用的两百亩场地前。

看到熟悉的钢制大门时,苏沉就已经在扭头盯蒋麓了。

“是的。”蒋麓看着很沉稳,其实很嘚瑟:“又有一个基地,不比之前的大,但也够用。”

口吻轻快到等同在宣布,我们又有一个新世界了。

大门眼看着缓缓打开,蒋麓有些犹豫,转头看向苏沉。

“不过……很多还没有建好,你不要嫌弃。”

苏沉莞尔:“你好可爱。”

“有这么夸男朋友的吗,”蒋麓看似气鼓鼓地抱怨了一句,一踩油门开了进去。

两百亩地划分为四个区域,主角所在的南方街市占五分之一,战争区域占五分之一,北城占五分之二,其他的布景被归纳到了一起。

他开着车带苏沉慢慢逛过去,从自己最初的设想开始说起。

南城和北城应有明显区别,不仅体现在店铺招牌、道路宽窄之类的大视觉,往来的人流组成部分,红土路或青石阶的构造。

由于有美术师的充分刻画,两者从街道本身开阖弯曲的气态,到细节里青苔或灰泥的每一个笔触,都在进行最大程度的艺术化设计。

蒋麓强调过,他镜头下的城市街道都应是活的。

要像活生生的人一样,会呼吸,会有起伏变化,绝不仅仅是主角背后的单调布景。

挑着担子的老头会悠悠找个树荫坐着休息,妇人讲价失败后领着孩子头也不回地往远处走。

高处密密麻麻的晾衣杆上挂着老式床单和大裤衩子,还有老太太拿大拍子咳嗽着掸灰。

冬日里,裁缝铺前有人哆嗦着搓手生煤炉子,半层墙的爬山虎枯了又生。

如果是北城,情况又很是不同。

有系着铃铛的骆驼慢吞吞地嚼着干草,烟馆前头的漂亮妇人娇笑着揽客。

风沙太大,大到会晃得路人眼花,拿袖子挡着脸匆匆行路。

屠户就在街边一瓢泼洒血水,溅得满地都是油花。

沿路一直有工作人员在培训群演,教得仔仔细细。

苏沉看得目不转睛,一直在笑。

“今天是来看服装料子,”蒋麓停好车,带他去道具组的矮楼里:“我拿不准,也想让你再看看。”

服装师里有《重光夜》的老伙计,见到苏沉时很熟地互相点一点头,抱着托盘来给他们看新货成色。

主角的衣服都被刻意做旧过,染色方式和织造工艺尽可能贴合当时的时代。

苏沉现场试穿几套,在镜子前看了又看,摇一摇头。

伙计啊了一声,有点自责。

“是不是机子都太新了,得用老缝纫机?”

“不是,”苏沉低头摸棉衣的质地,以及水獭帽子的柔软皮毛:“感觉不对。”

蒋麓心念一动,拉过椅子坐下。

“先前业内有个老前辈拍电影,演饥荒的人是真饿着拍,拍到最后跟编剧说,不行,台词太多了,饿得不行根本不想说话。”

“那个编剧一拍脑袋说,哎呀,我是饱着写的。”

“咱们的衣服,是不是有这个问题?”

想法一浮现,蒋麓直接叫编剧抱着资料文件过来,让服装师先坐旁边喝茶。

“重新算,算他一年有多少薪水,买衣服又有多少钱。”

按民国时期教师的收入,以及找个冷库穿衣服进去试效果,来回折腾几遍才能明白哪里有问题。

服装师瞠目结舌地看着几个编剧边翻论文边算数,算到后面编剧仰天长叹:“这根本就没有钱做新衣服啊!!!”

“一小半是新做的袄子,还有大半是拿老辈的衣服改成合身的。”苏沉琢磨了许久,得出症结所在:“我明白了,这衣服太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