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第 91 章(第2/3页)

……

胤祉没有跟去五台山,听说李英贵来了,他思虑一番后,决定去跟对方‘聊聊’。

顺便还给自己的这个马甲,起了个名‘迟来客’,‘迟’是他前世的名字,当做姓氏来用了。

他当然不能以自己的真面目示人了,于是跟李英贵见面,两人中间隔了个屏风。

李英贵虽然无缘得见真容,但也毕恭毕敬地朝着屏风行礼,“小的见过迟老。”

听说‘涧中鱼先生’是中年文士,那这位对农学极有学问的迟来客先生,怎么也得是个老头子吧?

胤祉:“……”

负责传话的步山憋着笑,“李兄,我家先生想听你说说种稻的心得。”

“是!”李英贵应下,一开始还有些磕磕绊绊,但因为是自己擅长的,越说就越顺畅。

他把当初户部官员带给他的耕种文书,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

背完,还针对其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新见解和疑问,问‘迟老’看法。

胤祉则以笔作答。

只是作答的内容拿给李英贵后,他却看不懂,只能让步山代为朗读。

李英贵认真听完,豁然开朗。随即他又懊恼起来,要是自己识字就好了!

他从未有一刻像此时般渴望能读书识字,这样,就能读懂那些农书,就能把自己多年所得给记下来。

也许是他的想法太过强烈,竟一不小心把心事脱口而出。

“你想读书识字,还想著作农书?”步山替‘迟老’问。

李英贵窘了一会儿后,坚定地点头,“让迟老见笑了,小的十分想!”

然后,他就得了一个‘好’字。

步山笑道:“李兄有志向,我家主子自当为你安排!”

李英贵感激得跪下行了大礼,步山连忙去扶,“李兄不必如此,先生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能丰衣足食,李兄若能于农事上有所成,也是造福万民的功德。”

李英贵听得呆住了,造、造福万民?

他从未想过,自己种种御稻,还能有这么大的功德?

他胸腔里顿时又升起豪情万丈,誓要把这书读好!

不料,‘迟老’却忽然问起他的身世和他对种田有了新的心得之后,在村里有无受到阻碍?

说起这个,李英贵话更多了,“当然有啊,以前我们老家,水稻种子都是直接撒在旱地里的,我要把家里的田改成水田,我爹不肯。我就偷偷把种子泡发了,被我爹追着满村子打……”

胤祉听得噗嗤乐了,听他讲了半天从小到大如何因为种田之事,被他爹花式追着打的经历。

等李英贵讲完,便是他的‘听课’时间。

步山拿出胤祉早就写好的试验田对照之法,给他讲了如何建立对照组,试验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产量的差别。

比如不同的种子,不同的土质,不同的肥料用量,不同的给水放水时间……

李英贵听得头都大了,他脑子开始不够用了,恨不能当下就开蒙识字,能够全记下来。

“无妨的,先生说,到时候会给你一位文书先生,可教导你识字,也可帮你做记录。”

李英贵再次拜谢,他脑子一动,也不管迟老能不能做主,就问,“敢问迟老,那番薯是否也需要此对照之法试验?”

胤祉点了点头,步山便笑道:“可,如果你忙活得过来,这番薯也交由你来试验。”

李英贵心满意足地回去了,没多久,就有人来请他搬去晨曦书局。

‘迟老’不但给他安排了住所,还赏了他银钱冬衣等物,更让书局的书生李元耀教他认字。

李英贵不敢辜负‘迟老’的信任和嘱托,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

……

胤祉回到宫里,翻着番薯的账册,发现虽然南方各地因为水土关系,产量有不少差别,但按照之前的肥田和耕种之法,产量最少的也有两千斤,多的则超过了三千斤,多达三千三百斤。

美滋滋。

等汗阿玛从五台山回来,五百两的赏赐都会觉得太吝啬吧

乐过之后,他便着写起了以李英贵为主角的种水稻连环画故事梗慨。

这本连环画的本意当然是引导农人科学种植,却需要把故事主线写得跌宕起伏,所谓寓教于乐嘛。

因为李英贵的经历本身就很有趣,也很接地气,胤祉的创作有了素材,更是写得飞快。

写好了种水稻的故事梗慨,又构思起了关于种番薯救饥荒的故事……

等到十月中旬,康熙和太皇太后从五台山回来,胤祉两个故事都以话本的形式给写好了。

康熙回宫当日,他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带着话本来求见了。

康熙多日未见胤祉,听到他脆生生喊自己‘汗阿玛’,心里别提多熨帖了。

谁知,胤祉只‘例行’关心了他几句,就问起番薯收成之事。

康熙回到宫里的时候,种在皇庄上的番薯也收成了,亩产竟也达到了一千八百斤之多,比之江南几处地区也不遑多让了。

试吃了烤番薯之后,因为不同的水土,味道也有差别,北方种的番薯甚至比之南方的更为软糯香甜。

可惜,这东西在北方一年只能种一次,南方倒是一年四季都能种。

康熙命人取来王鸿绪呈上的番薯产量账册,正要与胤祉一同查看。

不料胤祉拿出来一张纸,纸上用纵横交错的直线,将西洋数字都隔开了来,看得他不明所以。

胤祉说:“这是……表格、之法。”

胤祉用他还有些磕巴的声音,给汗阿玛详细地解释表格的用法和妙处。

康熙按他解释地看去,果然简单明了,汇总更为简易,不由点着他的脑袋说:“你这小脑瓜子就是好用,若天下账册都能用此法,岂不是省了许多查账的麻烦,就是……”

康熙点着那些阿拉伯数字,“西洋数字太容易造假,可若用汉文记录,这表格又不好换成大小一致的……”

关于这点,胤祉早就想过了,他的法子就是:“汗阿玛,聪慧,定是,有法子、哒!”

然后满脸崇拜地看着康熙,一脸‘我汗阿玛一定有办法!.jpg’的表情。

康熙被他看得信心暴涨,本来想要否决这个法子的想法,当即就按了下去。

开口就成了:“自然,你等汗阿玛再想想。”想不出也可与朝臣商议,总之,不能负了胤祉的崇敬之情。

说完了表格之事,又转回番薯产量的正事儿。

“汗阿玛试了红薯,果然味道极好,也极有果腹之效,朕想着,是否给它‘镀镀金’它成为‘御薯’?”

镀金这词儿,此前还是胤祉用给他听的,说是带台吉们回京伴读,就叫‘镀金’。

不料胤祉摇头,“不成。”

“为何?”康熙问。

胤祉捂嘴偷笑,“吃多,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