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舍得(第2/2页)

王洋一愣,过了数息,才低声道:“师尊,并非我不信任陈师弟,可是天高路远,他又在辽人之地,若是火器落入辽人手中,岂非麻烦,若让朝廷知道,还会溯源,可能会牵连到……”

赵士程笑了笑,道:“国与国的差距并不是几门火器就足以抹平的,至于火器流失,你信不信,等西夏之役一过,西夏、辽国,都会自己造出火器,只是威力不如咱们的而已。”

王洋想到大宋那连公文机密都能拿去当废纸卖的朝廷,不由得露出苦笑。

赵士程盘起小腿,思考着如何写回信,开导自己的好徒儿:“所以,我就想看看,行舟是不是真能做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王洋怔住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师尊,您放心,师弟一定会明白的。”

赵士程疑惑地看了徒弟一眼,本想说你明白什么了,但看徒弟那坚定的目光,不想泼冷水,便改口道:“你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土地虽贵重,却极是复杂,若是我……”王洋深思数息,认真道,“当每村清查土地,按产量做价,人丁作户,分予村民……”

……

就在王洋思考代入自己应该如何做时,京东路那大雪融化的泥泞道路上,一队车马,正缓缓行来。

一名三十余岁的中年人手拿书卷,目光沉稳,正反复思考信上文字。

他名张克戬,是名臣张耆之嫡孙,护守京城守军的卫尉丞,因为得罪蔡京,已在家闲赋快一载。

族兄张叔夜邀他入密州,他本不是不想动身,但却忍不住好奇这位族弟所说的“救亡大宋”之法,到底是什么东西。

密州如今已经是比肩成都府、杭州府的大城,羊毛织物远销海外,如今大宋地里乡间,处处可以看到几名妇人,盘坐家中、树下,三三两两,以织线为衣,羊毛线也成为儿女陪嫁的常见之物,更是飞快进入了闺秀的女工之技中。

如今密州一地的财赋,便能比肩整个京东西路,周围汝州、海州,皆有逃民或渡海、或翻山,前去密州落户。

张克戬曾去信询问,这是如何做到,张叔夜却是直接邀他前来密州,说是朝闻道夕可死,若是错过了此地,便如当年大宋错过王公变法一般可惜。

张克戬对此嗤之以鼻,他最看不惯的,就是张叔夜这些新法一党,打着“王公变法本意是好,只是下边人做得太急,所以才会害民”的由头,为王安石辩护。

真是掩耳盗铃,那王荆公变法时,提拔的都是“贷出青苗钱最多”、“收来免役钱最多”的官员,如此催促,哪能不出乱子,他不过是为国敛财罢了,说什么为民。

所以,他对张叔夜的第一封信,毫无兴趣。

直到张叔夜送来第二封信,说只要他去密州一趟,就把给他长子的荫官名额转赠族弟幼子。

他张克戬岂会在意一个荫官之名,只是既然兄长盛情相邀,他就不推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