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要记得啊(第2/2页)

但现在他头疼是,经制使站掌管西北诸路财务,但西北凋敝多年,这是让他一个人打两份工,希望他用太原的财赋,弥补一个西北诸路的财权啊,这可得好好想想法子,看怎么把太原的方法,推广出去。

-

而在东京城,提拔了一位新的手下进入高官行列,赵士程摸了摸良心,有些感慨。

太原是他寄予厚望的重工业基地,铁的产量更是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刀、农具、锅,这些东西都是百姓所必需,太原的产量虽然不错,但还远远不到供给天下的地步,但供应西北,努力一把,应该是没问题的。

至于原本给太原投入的补贴,当然是要用去东南海边做探险悬赏,这一部分钱是不能省的,如果能找来土豆和橡胶……尤其是橡胶,那么,挡在他面前的很多问题就能解决。

不过那些都太远了,他现在不可能全力投入航海的事情里去,投一笔钱支持,已经是极限了,随后,他的所有心力,还是要放在经略国内事务中来。

如今他手下工坊,原本一些藏着掖着、走精品路线的商品,在他的要求下,已经开始走量,其中翘楚,便是玻璃。

玻璃制品最大的制约就是碱,现在格子玻璃窗户已经大量取代了王公贵族们的纱罗窗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地铺开。

赵士程新做的碱坊也是为此准备的,玻璃很快就会和陶瓷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许多新宅子再也不必在采光和保暖间做取舍,林灵素前几天还专门来找他,希望他支援一批玻璃,他想用私房钱搞一个大的奇观道观。

赵士程已经允许了这事,甚至还专门帮他提了些意见,在太子殿下看来,后世说中国的古建筑没有西方石制建筑恢弘大气,是因为做不出来,他其实是不太赞同的。

就像丝绸陶瓷是东方独有,玻璃也是西方智慧的珍宝,正是有了透明的玻璃,西方才能搭建高高的穹顶,否则进深大了,你哪来的采光?

玻璃不但提高了西方的建筑,还更进一步,在天文与显微两个研究指明的方向,他想要做出更多的玻璃器皿推进科学发现,当然少不了在玻璃上点科技树。

唯一的问题是赵士程虽然会做简易显微镜,但更多的东西,就只能让工匠们去折腾了。

无他,没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很矛盾啊,他既想时间过得快些,让那些改变文明进程的东西快点出现,又希望时间慢点,等他好好布局……

所以,都是万恶的北方游牧民族!

算了,工作去,今天的事情还很多呢。

总觉得最近有什么事情好像忘记了?

太忙了,没办法,算了算了,不想了,时机到了,总会想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