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分一杯羹(第2/2页)

他对货币的了解都来自于一些地摊文学,但有一点还是懂的,只要有准备金,不大规模超发,便是出问题,也只是贬值,不会有大影响。

只要熬个十几年,海商能去南美刮金银了,钱荒自然就没有了。

他需要做的,是把货币的信用维持住。

赵士程托起脑袋:“这是大事,需要一个新的机构,你们有没有什么优秀的人物,推荐给我来主持此事。”

张叔夜略一思索,想起一人:“两浙漕运使沈琯,总领江南漕运多年,为人谨慎,未出差错,可以用之。”

赵士程点头:“行,回头让他来见我。”

-

钞票从纸张开始,赵士程就决定搞一件大的,纸是他亲手写的硫酸盐木浆来做,加入麻,让纸有着不输给布帛的柔韧性,钞票编号不能少,要有可以凸出的印漆,水印的化学试剂要分开调制,最后厂区只是组装印刷。

选印一部分大额钞票,等上边流行了,再印小一点面额,要允许用钱与贵金属互换……

花了十来天,在他亲自监工下,第一版纸币成功出场。

这面额是一元,与这钱同时出场的,还有朝廷印的金币一元,重量是一两,这两种面额是可以互相兑换的。

一般来说,有朝廷的信用托底,只要他不乱来,那么,只要随着经济发展,东南诸国、高丽、金辽、甚至是印度也愿意用这种纸币,积累起足够的信用,那么,这一张纸,就能承受海量的发行。

因为它托起的,是整个世界的市场价值。

当然,如果他在还没被所有市场认可时就乱来,就又是一个让世人抗拒纸币的残局。

啊,感觉压力重大啊。

但是没有办法,工业发展需要的货币量,不是现在的大宋铜产量承受的了的,印度大食那些地方黄金流入需要时间,只能先试试了。

不过,如今这个时代,应该没人和人打货币战争,硬着头皮上吧。

……

大宋朝廷表示要新发纸币时,朝廷上下并没有反对,因为收刮不到他们头上来。

但当知道纸币会代替铜钱,成为他们的俸禄时,那叫一个沸反盈天,最后折衷下来,三分之一的俸禄用纸币,并且朝廷税收也收纸币,这才算是通过——官员们都有信心,可以在纸币废除之前,交到国税里去。

至于大宋要新建立一座钱庄、不,是“银行”……众臣们都不反对,太子在赚钱这方面已经不是靠谱可以形容的了,说是天人下凡也不为过。

甚至还有流言,说太子殿下要做的事情不一定对,但一定赚。

他们下朝后悄悄打听起来,不知道能不能入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