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2/2页)

但当时协同驻守的刘琦见势不妙,与金军一番大战,无奈当时下雨,火器威力大减,刘琦依仗熟悉地形,收拢关口的残余将士,将金军大部队牵制在了山中,依仗燕山复杂的地势与其周旋。

这也是金军暂时没有大举南下的原因。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事情,就是派兵支援,夺回古北口。

但萧德妃对此却极为无奈,抚州那边也在被金国大军攻打,而且远在六百里之外,要回援,也根本来不及,而她手上,却实在没有多余的兵力了。

她招来朝臣商议,而朝臣们的意思却都很一致,那就是逃。

趁着金国没有南下,刘将军为咱们挣到的时间,立刻南下,投奔大宋,如果大宋仁义,或许还能许我等复国,要是他们都折在这里,那便万事皆休了。

但朝臣虞仲文却悍然反对,称如今燕地是辽国最后的民心了,若是弃了此地,怕是咱们大辽再无立足之地,应该死守燕京,只要护住燕京,那便还有机会。

话音刚落,便有人朝臣讥讽问,请问护住燕京,那燕京之中,还有多少存粮,能支持几日。

虞仲文冷笑,说国库虽虚,然诸位家宅门户之中,存粮不曾少过。

这一句话,几乎把所有趁着国势衰颓,征敛无度的朝臣都得罪了。

他们商量许久,得出结论都是燕京无险可守,要么去投奔大宋,要么去投奔耶律大石,留在燕京府,只是等死。

萧德妃坚持留守,但她并没有得到支持,她甚至想招萧干回朝,但也知道来不及。

无可奈何之下,她最终同意,带着辽国朝廷上下,去投奔大宋——其实辽东也很合适,但他们心里的都清楚,以辽东的体量,不可能支持他们复国。甚至他们过去了,会不会和大宋宗室一个待遇,都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至于燕京府的百姓,还有正在山中坚持的大宋士卒怎么办……他们暂时没有办法。

虽然说要走,但也不是直接就走的。大臣虞仲文、韩昉等主,主动请求留下,要与燕京百姓同进退,萧德妃便顺势任命他们为参知政事、领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内外诸军都统。

安置之后,萧德妃便带着耶律家最后的王族们,登上了数十艘去南方的大船——这是他们早就准备好的船,家中财物,也大多早就打点好了,收拾运走时,有条不紊。

许多辽国大族上船时,遥望北方,热泪盈眶,他们心中明白,今日一别,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一时间,男女老幼悲哭之声,响彻河岸。

但是,却没有一人在码头驻足停留,只是在上船之后,方才开始痛哭,仿佛突然想起有这事一般。

码头上,送行的虞仲文等人,忍不住露出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