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第2/2页)

王华:“…………”

王华面无表情地掏出一封薄薄的信。

朱厚照一看,王华的这么薄,他的这么厚,他亏大了!

不过换都换了,朱厚照还是把信打开认真看了起来。

文哥儿给他爹写信就是报个平安,说他一路都好,顺便帮他哥也说了声一切都好,等同于兄弟俩给亲爹合写了这么一封信!才简单地说了这么几句,信末就图穷匕见地拜托王华帮他转送这堆来信了!

朱厚照:?

朱厚照看完信后忍不住觑了王华一眼,眼神里满满的全是同情。

估摸着要是不需要王华帮忙送信,王华连这封信都收不到吧?

接收到太子怜悯眼神的王华:“…………”

其实也没那么可怜,王华回到家还是可以看文哥儿给他祖母和他娘写的信。

王老爷子不也没收到单独的信吗?

同是天涯蹭信人,谁又能嘲笑谁!

呵,那小子恐怕不知道吧,他给不同的人写的信现在已经处于共享状态。大家都知道他给每个人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要是这小子写信过程中来了个厚此薄彼,回来可是要面对师长们的诘问的!

尤其是那些一封信都没收到的,少不得要在心里犯嘀咕,说你小子到底怎么回事!

王华这么一琢磨,忍不住又开始担心起来。

小孩子玩兴大,且不懂太多人情往来,写信时漏掉了谁都很正常,总不能要求他一个毛头小子能想得面面俱到吧?

王华开始考虑有没有办法给文哥儿送封信提个醒。

现在文哥儿他们兴许已经抵达陕西行都司,是不是有固定的地方落脚了?

王华在心里绕了一大圈,想和朱厚照他们商量一下这件事,转头一看却见朱厚照正看信看得眉飞色舞。

这会儿朱厚照正在蹭杨廷和的信看。

是杨廷和主动拿给他的。

一开始朱厚照脸上满满的全是拒绝,可是交换信件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这会儿也不好反悔。

他一脸决然地打开信读了起来,结果发现这次文哥儿的信他居然看得懂!

文哥儿这次开始讨论白银问题,近些年来白银隐隐有作为主要货币流通的趋势,因为朝廷都光明正大用白银代替宝钞了。可问题在于,朝廷没多少白银!

不仅皇室的私库快被各种赏赐掏空了,连户部现在的存银捉襟见肘。

偌大一个大明朝,到年底各项支出花完后国库大概剩下一百万两左右……

整个国家的国库,只有一百万两白银可以兜底!

这样“银荒”的朝廷,怎么能把控住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经济形势?

不管是朝臣还是皇帝,想做点事还得想方设法抠钱!

要是有海外白银流入,到时可以短暂地解决这一问题。

可惜朝廷常年坚持海禁,且很多国家都被朝廷列为禁止往来户,以至于即使有白银流入很可能起不到充盈国库的用处,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流入民间(比如走私)。

实在不想搞海运也行,多开放几个市舶司让人来搞外贸总是可以的吧!

咱手头有大伙需要的商品,外头有我们需要的白银,为啥不让他们来买!

赚外汇,不丢人!

朱厚照看得津津有味,原来海外白银流入不是问题,问题是白银没有流进朝廷国库里!

朝廷不开放外贸,钱就给别人赚去啦!

这些白银看不见摸不着,鬼知道他们拿去做什么了?

朝廷目前连把控白银货币体系的能力都没有,很容易出事儿的!

朝廷要是有钱了,想干什么事不方便啊?根本不用像现在这样抠抠搜搜!

朱厚照看得兴奋极了,恨不能马上就开始捋起袖子搞外贸,把外邦那些个白银统统弄进国库。

他们国库满满的小目标指日可待!

事实上文哥儿这个想法和丘濬前几年上书的内容差不多,只是当时大家都说好好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行动起来。

夸一句好多简单,谁都可以变着花样夸上天,可真要付诸实践可不容易。

现在举国只有浙江、福建、广东三地设有市舶司,提督市舶的是朝廷派过去的宦官,主要负责对各国前来朝贡的“番舶”进行抽分。

这三个市舶司平时具体抽多少、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没有欺上瞒下,都是很含糊的事情。

你说要改革让这些流程正规化,甚至还要在别的地方增设市舶司,有的人就会搬出祖宗之法来反对,表示你这是祸国乱邦的提议。

反正吧,你的建议很不错,但是祖宗之法不可改!

至于这些人是真心实意维护祖制,还是担心变革以后影响到自己的既得利益,那就无从知晓了。

人心隔肚皮!

朱厚照哪里会考虑这么多,他看完信就兴冲冲地问杨廷和他们知不知道怎么搞外贸。

考虑到自己从小玩《丝绸之路》和《大运河》都会输得老惨,所以朱厚照他决定听从文哥儿的建议,遇到事情多问问别人的意见。

一个脑壳干不了的事,很多个脑壳一定可以干好!

作者有话说:

猪崽:小脑壳,大聪明!

文崽:?

文崽:对对,你是大聪明!

注:

①弘治年间国库存银数据:参考论文《1550-1830 年中国白银流入及其影响》

国库只剩一百万看起来有点惨(?)

私库据说也被挥霍到只剩祖宗的十分之一

看起来一个个的,只会败家,不会赚钱……(或者很会赚钱地把钱都赚到自己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