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风波(第2/3页)

回看着,后面是一队骑兵,披着盔甲,头戴羽盔,手提长矛,腰配长剑,他们个个不动,就立在那里,就使人感觉到冷凝的力量。

也许,这就是我能依靠的力量?

维西如此想着,于是,他就下达了命令扎营。

受到命令,营地很快扎了起来,这是用巨木搭建的栅栏,虽然非常笨重但是却非常坚固,在附近,还有楼塔,上面是弓箭手。

整个营地,一万五千人,更分成帐篷,每个帐篷可睡十个人,因此总计有一千五百以上的帐篷林立。

“天上的神啊,请您看着我,看着我,我必获得胜利,把荣光传播世界……”维西看着这宏伟的景像,他口中轻声吟唱着一首赞美诗,只是这诗传播着四周,却显得如此安静,似乎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在回响,维西不禁浑身一颤。

营地扎完,安排的警卫士兵,在四周巡查,有节奏的步伐声,一声又一声地继续着。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男人走了过来,他穿着盔甲。

“哦,是你,布鲁顿!”

“我王,按照您的命令,营地已经扎完了。”

“恩,布鲁顿,你对明天的战斗怎么样看?”虽然是真王,但是第一次战争,而且还关系着他以后的命运和前途的战争,他也不由有些波动。

“你是得到神宠爱的人,必可获得这战的胜利!”布鲁顿充满信心地说着。

维西微微点着头,这是一个勇武而直率的军人,颇合他的脾性,毕竟谁都喜欢这样的人,当然,他说的神,是战神,而不是光辉之主。

“听说你以前杀死一头熊?”

“是的,我十岁就受到了神恩,领着我主的力量,我在十岁就独力杀死一头熊,这使我的祭司都大为吃惊呢!”对于这点,布鲁顿很是骄傲,他说着:“我王,你不必担心,博特尔城城中,只有着三千个武士,他们不是我们的对手。”

“恩,应该如此!”维西说着:“也许,你可以讲讲你的往事。”

于是布鲁顿就开始说了,他说的大部分是战斗,虽然没有大规模战争,但是小规模的战斗,没有一天停息过,布鲁顿参与过三次有些规模的战斗,身经十余战,在他的口吻中,那些焚烧着火焰沐浴着血的勇士以及敌人死前的哀号,都一一在耳。

听着听着,维西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

地下,在厮杀着,天上,安静的生活还在继续。

“你问我的安排?”方信正看得兴致盎然,不过既然是萧红琴提出了疑问,他也就将思绪转了回来,开始解答:“其实都已经完成了。”

“哦,原来如此,那你给我说说,你怎么样完成的吧?”萧红琴已是神祇,能感觉到世界的变化,以及庞大的功德和原力,但是正因为如此,所以才非常迷惑:“您直接插手的,似乎只作了一件事,禁止血祭罢!”

方信并没有作什么,为什么就能获得世界支持呢?

“呃,问题是,大道如水,有源泉就足够了呀!”方信见她不明白,只得带着点无奈说着:“那我们从头说,一个组织一个社会,最主要的是什么?”

“素质?道路?”

“不不,仅仅是数目,当人口不足时,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情况下,任何发展都是空中楼阁,比如说开垦,你只有一百人的话,森林的野果就可养活你,你又何必去开垦农田呢?”

“强迫吃得饱饱的原始人离开森林去开垦种植,岂不违反了人道,假如人类的确是猴子进化的。”方信进化论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这不是关键:“被强迫的原始人,只怕立刻要用长矛抗争你的进步了。”

“只有当发展到一千人,单纯的采集和狩猎,不能满足需要,才不能不,从原始采集业之中,诞生可耕农业和畜牧业,这是人道发展的必然规律。”

“至于一万人的话,现在土地已经不能满足,就要继续开垦,分出定居点,而这,工商业为之诞生,彼此交流着货物。”

“圣人之道,随世而移,只在于引导潮流罢了。”

“您或者可以先看看李达的《华夏历史大略》,或者张维和卡斯合著的《世界史记要》,当然安比特的《千年》,也说得很明白。”

萧红琴低头沉思,若有所悟,又若有所失,听着方信继续说下去。

“我禁止血祭,不但当时有大功德,而且还掌握了人道的脉搏,禁止血祭后,五十年中人口繁衍一倍,你是知道吧,既然这样,庞大的人口,就自然产生迫切的需要——更多土地更多定居点。”

“无论是上至国王和贵族,下至黎民甚至奴隶,实际上都一样,这就叫上下同欲。”

“就如积蓄的洪水,一日开坝,不需要你赶着它走,自己会咆哮地奔流,而你的寻找可耕植物,发展农业技术,也为这个奠定了基础,因此,伊爱思就是顺应洪流,建立一个榜样,然后,不花费一点力气,三十年内,上百个定居点建立,人口进一步膨胀,而奴隶的待遇渐渐向佃户转化。”

“整个过程,运转自化,我的确只用了一点力量,但是就这点力量,确定了整个大局,世界原力是没有人格的,但是正因为如此,它才知道谁是造成这一切的真主,所以我才得如此大的功德和原力。”

“至于真王,其实也不过是少许意外,比我想象中提前了三十年,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归根到底,它还是子系统,为我大势而服务,世界原力眷顾的真王,可不经常,最多只有三代,一旦错过了,五百年甚至一千年内,可能再也无法重有,我不会愚蠢地与之作对,甚至毁灭他!”

方信浮现出一丝讥笑,扫罗、大卫、所罗门,这三个名字,浮现在心中。

在民族和国家蓬勃发展之时,王权和神权,本来就有所冲突,但是又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而且信仰归信仰,人道的王权归王权。

当神嫉妒着王权,觉得王者侵犯了神的荣耀和权利,给予拼命打压时,那就失去了人道气数和眷恋了。

在那个体系中,某个民族就一蹶不振,日后更是分崩离析,处处变成被欺压被压迫的民族,姑且不论他们的神到底是谁——再伟大再辉煌的神作为后台,结果也是一样!

人道之事,哪有神来完全掌控呢?

就如滚滚洪流,过了山崖,就再不复瀑布,进入平缓的河道,谁能逆此而行,再造就出急流瀑布呢?

更加不要说,万事伊始的机会,只有一次,方信私下认为,这就导致了日后“子”的出现,这就不多说了。

所以华夏神祇,经感慨地说:“人道之事,全由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