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猜测

陈鹿归的书院每旬休一日, 所有孩子都欢天喜地出去野了,前院空荡又寂静,只有明媚的阳光透过棚顶的缝隙零碎地洒落, 在桌椅上投下斑驳的影。

前几旬休息的日子,陈鹿归都是和沈如霜上午坐在前院里边做些杂活边说话, 用过午膳后就相伴去田野间赏春景,一直从柳枝抽新芽到桃花掩面开,他们都这样平淡又满足地过着日子。

但是现在不同了,沈如霜要忙着做绢花, 得了空各家姑娘太太都争相邀请她去家里做客说话,早上出门晚上都不见得能回来,连身影都瞧不见。

陈鹿归只好独自一人收拾著书院杂乱的笔墨纸砚, 后来一抬头忽然觉得书院墙壁太过灰暗,还有着积年风雨侵蚀留下的痕迹,平日里不觉得有什么,仔细打量起来就不顺眼。

兴许是京城耳濡目染出来的习惯, 陈鹿归第一反应是挂些清雅的字画就能改善不少。原本京城同僚的卧房也是多多少少有些破旧,但谁也不想被人看出落魄的困境,都互相赠予字画来装点,好歹被人嘲讽起来能狡辩说清韵风骨。

他虽不在乎这些表面功夫, 但在书院挂上字画也十分应景,还能激励那些孩子勤加读书, 于是说干就干, 铺开宣纸就磨墨落笔。

折腾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陈鹿归已经大致完成了一幅满意的长诗, 简单装裱后就挂在了墙上, 转身进屋将板凳搬到院门口, 打算坐在这儿等沈如霜回家。

谁知刚出了门,就看见一位胡须尽白的老者踱步至院中,身穿石青色弹墨阔袖长衫,满头白发用一根木簪随性束起,拄着拐杖悠然端详著书院的每一个角落。

陈鹿归乍一看以为他是哪户人家的闲散老头,但仔细一瞧就发现他衣衫上的纹样与众不同,似乎是京城曾经时兴过的,料子看着也极好,不像折柳镇可以轻易买到的,貌不起眼的拐杖是上好的檀木,老者目光清明利落,看着精神矍铄,整个人清清爽爽,不像田间庄稼人,倒像是颇有学识的读书人。

想到了这一层,陈鹿归也不敢怠慢,温润谦和地笑着迎上去,相隔几步远立于老者身后,拱手行了一礼道:

“寒舍简陋破旧,亦无上好的茶水,还望这位夫子不要嫌弃才好。”

老者也客客气气地回礼,只道是小镇并无多少书院,路过一时新鲜进来逛逛罢了,又随和地与陈鹿归闲谈了一阵。

这时陈鹿归才知道,这位老者名唤苏思林,曾在京城做过几十年的官,虽一直都是些无实权的文官,但资历极深也受人尊敬,还曾经做过进士科的考官,近几年才致世归乡,做一个闲云野鹤之人安度晚年。

陈鹿归自幼刻苦读书,不断从乡里考科举,一年又一年地往上爬着,为的就是有一天能仕途顺畅无阻,在有生之年平步青云,奈何进士落榜却不知缘由,知道苏思林的身份后肃然起敬,态度愈发诚恳恭敬。

但苏思林倒是挥挥手让他不必拘束,他早已不涉足任何官场之事,在偏远村野间相遇也是缘分一场,权当是忘年之交便好。他缓缓地迈着步子在书院转悠着,直至行至那幅字画前,才骤然间停住了脚步,目光变得意味深长起来,问道:

“这幅字画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陈鹿归一愣,不知苏思林究竟是何用意。他自知没有名家大师的水平,这幅字画他自己觉得满意,但在苏思林这样的大家眼里是再平常不过,根本不可能入了他的眼。

他摸不清苏思林是客套还是认真,也没脸面和胆量直白告诉他是自己所作,只好踌躇了片刻陪着笑答道:

“这是我在京城时一位故交所赠,我与他感情深厚,所以一直带到了江南挂着。”

听了这话,苏思林更是让人捉摸不透地抚摸着胡须叹息,眸中的神色似是带着遗憾和愧疚,沉声问道:

“那你的这位故交现在如何了?过得好不好?”

陈鹿归赶忙低下了头,生怕愣怔的神色被苏思林看穿,心中疑惑的迷雾越来越凝重,暗道难不成苏思林是认识他的字迹?可是在京城他们从未有过任何交集,这话又从何说起呢?

但他既然已经撒了谎,也只能硬着头皮半真半假地扯下去,稍加思考道:

“他考进士落榜了,回乡后被保举到京城,在宫中当了个籍籍无名的文墨先生,多少是有些不得志,起初还时常提起仕途,但时日久了也磋磨气性,同我说此生便这样罢了。”

话音刚落,苏思林又是一声悠长无奈的叹息,眸光愈发深不可测,仿佛藏着什么不可触及的秘密,啧了几声摇头叹道:

“你这位故交的文章我有幸看过,写得一手好字,诗词策论也都是上乘,有些地方颇有见地,应当也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了,只可惜......”

说到这儿,苏思林的话头戛然而止,想起了什么似的,将方才的神色尽数收起,不肯再往下多说些什么,眸中带着怜惜与悲悯。

陈鹿归听到他在夸赞自己,心间刚浮上来几分喜悦和激动,不明所以地皱眉望着忽然沉默的苏思林,隐约觉得这件事不简单,应当还有更深的讲究,不禁出声追问道:

“敢问......可惜什么?”

苏思林依旧沉默不语,下意识地抚摸着胡须思索着,似是在纠结着什么,但终究还是不肯继续说下去,只是故作豁达地拍了拍陈鹿归的肩头,勉强扯出些笑意,轻轻揭过道:

“罢了罢了,往事休要再提!你若是还与这位故交有往来,就鼓励他不要就此放弃,好好地留在京城,以他的才华与文采,一年不中就多考几年,总有出头的时候。”

陈鹿归听得云里雾里,但苏思林却不想再说下去,客气地同他道了别就径直离开了,连往下追问的机会都没给他留下,只有沧桑的背影沐浴在沉沉暮霭中。

他下意识地拖着板凳坐在院门口,好好回味着苏思林说得那番话,眉头拧得紧紧的,挤出了额前的道道纹路。

若说苏思林看过他的文章是机缘巧合便也罢了,可是以他名家大师的身份和眼光,为何会如此笃定地说他一定会高中呢?更何况方才只说是“一位故交”,他完全没有夸大才能来激励的必要。

可若说他真的有这份才干,当年又为何会落榜?

陈鹿归低头凝视着地上的黄土出神,眸中满是纠结和矛盾的阴云。

他一直以为没考中进士终究是因为学识不够,就算恰巧有了保举也只是个文墨先生,在宫中熬了一年寻不到前路也就放弃了,安安心心回江南过好小日子。

所以苏思林“可惜”的究竟是什么?现在想来连保举之事也太过于巧合,像是老天在补偿他一样,难道其中另有曲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