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定亲(第2/3页)

江元在文家“喝醉”了,几兄弟的计划没成,加上老两口也发了话,不许他们再折腾,三兄弟没法子,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小妹即将定亲嫁人这事。

接受了现实,三兄弟也现实起来,加上江元买定亲礼那一出大手笔给的刺激,他们打定主意要给小妹置办一份丰厚的嫁妆,不能叫江元小瞧了他们家。

自此,文兴国开始一门心思接活挣钱挣票子,文兴民忙着每晚去山里下套子,连挣工资的文兴远,都到处在给自己找能赚钱的外块了,几兄弟忙得除了吃饭,平时都见不着人。

文家的女人也不轻松,定亲宴需要体面的菜色,文兴民每天进山里,肉不缺,但不能全用山里的肉,容易出事,苏桂兰跑了好两回娘家换肉票。

张秀她们则负责和村里人淘换各种品类的菜。

文家自留地种着菜,只是他们家人多,多是种的冬瓜,丝瓜,南瓜,茄子这些耐活,耐吃,还结的多的菜。

像辣椒,番茄这类菜,文家是没种的,需要找村里好这一口,种了的换。

这大量换菜肯定要有理由的,不然被有心人说投机倒把就不好了。

这下,村里人也都知道了,文家小闺女要定亲了!

张秀她们忙着换菜的同时,还要应付村里人,和他们说一些未来妹夫的信息。

文莉落水被救了,大伙都知道,但大家不知道那个人到底是谁,张秀她们自然也不去提,只说是上溪村的,他们大队大队长媳妇给做的媒。

旁人就以为是文建山和上溪村大队长关系好,得来的亲,也就没多想。

这年头的人,没有那么多的娱乐,喜欢看热闹,说是非,但总的还是质朴,和善的。

人要定亲嫁人了,这是好事,可以沾喜气的好事,都不吝啬自家的东西,乐呵呵的拿出来淘换。

全家上下都忙得不可开交,文莉也忙着,她在帮忙调办定亲宴要用的调料。

以往文家办席都是请的邻村一个很会做菜的师傅回来帮忙烧菜,但这回不凑巧,他们村也有人要办宴,提前请了她了。

文家人为此急的团团转,苏桂兰和几个媳妇烧饭手艺不算很差,但做席面还是不太够,特别是大菜,平时练得少,做着总是有些畏手畏脚的。

那晚招待江元的菜还得了些文莉的指点。

厨艺连文莉这个初学都不如,文家几个女人难免生怯。

就在文家人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文莉站出来说,她先前上学的时候去废品站淘书淘到一本记着菜谱的笔记本。

上面还记录了一些做菜的配料配方,只要把这些调料做出来,到时候家里人再按她抄的菜谱上的步骤烧菜,也能做个大差不差。

为了让家里相信她的配料有用,也为了给自己的厨艺弄个出处,文莉还说,她前段做菜,就是按菜谱上面教的调的料。

文家人一听,文莉一个没经验的靠着菜谱都速成了,她们好歹做了十几年饭菜,怎么也不至于太差,觉得提前配调料是个法子,就点头同意下来。

谁都没提要文莉在定亲宴那天烧菜的事。

一来,文莉那天要认人,招待客人。

二来,文莉亲事已经定下,已经不再需要经营什么劳什子的名声,她们也不想文莉传出去会做菜的名声,那以后要被烦死累死。

文家人可不愿意,自家宠出来的姑娘,一嫁人了,却沦为了煮饭婆。

就这么忙碌着,一晃就到了周日这天。

文家人都起了个大早,文兴远也回来了,和两个哥哥去各家借桌子凳子,碗筷。

农村办宴席就是这样,什么都是各家东西凑凑,今天你借我,明天我借你,有来有往。

张秀田芳她们就负责把借回来的碗筷重新清洗一番。

苏桂兰切菜功夫不错,负责备菜。

文建山则负责招呼客人。

文莉要定亲嫁人了,她是文家这一辈唯一的最小的闺女,那文家的姐妹就得通知一声,不然,你定亲不说,只结婚了去请,是要被说道埋怨的。

文建山一共六兄妹,两个弟弟,两个双胞胎姐姐,一个妹妹。

他们现在都不在村里。

文建山出去当兵很早,十来岁,新中国还没成立,全国都还在抗战的时候,他就跟着军队出去抗战了。

四处征战打游击,家里他没法联系,也不知道家里出的事。

战乱的时候,文建山老爹被炮轰没了,老太带着儿子女儿累死累活,都没办法养活几个孩子。

老太养不起那么多人,那年头卖女儿养儿子的人不少,但老太狠不下心,怕女儿被卖到不好的人家甚至那些地方。

那怎么办呢,也不能看着几个孩子都被饿死,老太就想出一个主意,把儿子送给别人家养。

那个年代,没儿子的人家,想尽办法也要抱养一个儿子,就为自己将来死了有人摔盆,作为摔盆的人,那是无论如何不能亏待了的。

存着这个念头,文老太把小儿子文建齐抱了出去,抱的地方不远,就在隔壁镇。

快十岁的半大孩子,有记忆了,知道家里把自己抱出去是为了生存,也没埋怨,长大后,给那边爹娘摔完盆,就回来和文建山几兄弟相认了,这些年逢年过节都会回来走动。

后来,文家几姐妹知道家里生存艰难,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寻了媒婆,给自己找了个相对合适的人家嫁了出去,以此来帮衬家里,由二哥文建家陪在老娘身边。

但转眼几年过去,二哥到了要娶亲的时候,文老太拿不出钱来,文二哥看上的那家呢,又恰缺个上门女婿。

文老太枯坐了一夜,想着,就这么着吧,反正在哪都是过日子,总比陪着老太太在家做孤人好,就点头同意下来。

这家倒是不远,就在隔壁公社。

文建山因伤退伍回来,没要城里给安排的粮站工作,回村当了个大队长,一是为了给已经老迈的老娘养老,陪她终老,二也是想告诉两个弟弟,只要他文建山还在村里,文家的根就还在,他们还有家。

经历过别离的人,越在乎血脉亲情,这些年,兄弟姐妹几个忙于生活,上工挣工分,但逢年过节,总要带着儿女上门来和文建山聚一聚。

文家这一辈,女儿缘少,文建山六兄妹,除了文建山有一个女儿,其他人都生的儿子,下面更是一串的儿子,对比起来,文莉这个闺女,就成了宝贝。

每回他们来,都得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留给文莉。

这一回,收到文建山找人送过去的信,他们就坐不住了,莉宝儿要定亲嫁人了,他们是必须要上门看看的,看看男方人才如何,对他们来说,定亲比结婚还要重要得多。

于是,有两家姐妹离得远的,她们天没见亮就从家里走,到了镇上坐车再转车,到半中午的时候,总算到了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