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2/3页)

“何为督学?”皇帝自胡百川处接过奏章甚至没有翻开,忙问道。

“‘督’为督查院之‘督’,取其行督责之术含义。臣请圣上开新一职是为督学,用以监督考核中京府与各地学政官吏……”

卓思衡在众人的震惊中,介绍完了他此次设督学并与之配套的全部四项政策:

其一,创立督学官职,由御史台统率下辖,对天下学政相关官吏进行每三年一次的例行考核;

其二,督学的工作范畴与御史台类似,只不过专为学政而设,其考核对象为中京府和其余二府的国子监及府学、各地州学,考核内容为以上官学每三年的科举三试入围人数及比例,与当地学政官吏所管辖地方的公私二学学生入学率与百姓识字率。另外附加一条,将当地入学率和识字率二项也纳入当地父母官的考课标准;

其三,国子监与州学每年进行一次学力考试,学生的作答与合格水平才是评估博士与教课人员的唯一可量化标准。也就是说根据第二点和第三点,对于国子监太学以及各地州学乃至学政官员的考评今后将以此等数据为准,而不再采用吏部现行的传统“德义、清谨、公平、勤格”四项查验法;

其四,各地私学可自行选择是否参加学力测试,但测试结果需统一递交国子监参看。而私学的教学也要受到督学的监察,虽不必三年一查,但督学会随机每年抽取各地私学,亲临视察,形成报告形式上交朝廷。

卓思衡说完后,享受着此时的寂静,他抬头便看见皇帝眼中的震撼之意,那是一种完全出乎意料后不受控制发自内心的情绪。

皇帝曾想过许多办法,假如自己是卓思衡该如何既能保全属下又能继续推行吏学新政,但卓思衡没有用他所想到的任何一种办法,而是剑走偏锋出其不意,使出一招当年釜底抽薪般的绝计,令吏部失去对国子监和学政官吏的监察之职权,将全国学政的人事考课权限分作三份:九五之尊也就是自己、御史台、还有国子监本身。

忽略掉皇帝惊艳的目光,卓思衡努力保持谦虚和警觉,不让自己陈述观点后那种自信写在脸上。

被震撼的众官吏终于渐渐缓过神来,顾缟作为被提到的御史台长官正要开口,却听一声怒喝抢在他前。

“如此藐视国法的行径,还望圣上予以严惩!”

不同于其他人的惊艳与钦佩,曹廷玉的表情只有极力压抑下的惊恐和狰狞足以形容,他抢出一步拜道:“圣上,敢问若各个衙门都若此,还要我们吏部做什么?”

“因学政一职较为特殊,全国上下无数读书之人,又因如今学风繁盛,许多百姓也自发断文识字,故而统筹作算反倒比原本考课更有说服力,毕竟这是实实在在的数字,若不看本地识字读书的人多寡、学生学力的强劲与否,那学政官吏又该参考什么呢?”卓思衡慢条斯理的样子完全不像是在争辩。

如果郑镜堂真的在背后为曹廷玉出谋划策,那必然替他筹谋推测出自己可能做得反制手段,再加以详细提点,传授如何一一反驳。

但卓思衡却不按常理出牌,此举何止是釜底抽薪,这简直是一脚给吏部的锅踹了,任凭多少人抱柴来也别想生火做饭!

曹廷玉没了腹稿的应对,果然水平迅速下滑至第一次廷议时的水平,翻来覆去只会说卓思衡哪里不顾祖宗之法,又哪里专断无礼,却说不出任何有效反驳其督学制度的话语来。

然而卓思衡是一个人在战斗,曹廷玉不是。

但见其词穷之时,唐令照迈出一步礼道:“历朝历代吏部职责皆为最重,因要对天子治下官吏无论哪省哪部哪里南北,都务必一视同仁,若独出一套不同的考课标准来,岂不让朝野内外人心动荡,失了公正的准衡?”

终于来了个能抓住重点的,卓思衡当即接招道:“唐大人所言亦有其道理。然而只是从吏部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从国家角度,为臣与国谋,该将视线不只囿于朝野内外,更要去站在万民与时代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不就是上升话题高度吗?卓思衡心道,你敢往上迈步,我就直接跳过下一个台阶,再跃至更高一层去。

“我朝若说学风兴盛,非太宗一代莫属,敢问太宗一代为何学风兴盛?源于其间太宗下令,将各地州学变为常设,又添了额外科举廷赏专赐予各地州郡县三级,若本地出了进士,自上而下皆有恩典,全国读书人便齐心得沐天恩,致使学风仍旧可以荫蔽今朝。”举过例子,卓思衡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太宗一朝已完成了赏赐机制,赏罚赏罚,也该到圣上将罚与察贯彻上下。”

“照卓司业这样言语,那吏部也可以以考课来论赏罚,考课全国学政官吏时只需按照卓司业所设的标准即可,无需劳烦御史台。”唐令照冷声道。

“圣上,我吏部愿行此职责,为圣上分忧。”曹廷玉仿佛抓住救命的稻草,被唐令照一言点醒。

可他没有兴奋过刹那,便被卓思衡一句话淋灭了心火。

“不行,除了御史台,哪处都不行。”卓思衡笃定道。

“这是为何?”皇帝也好奇为什么不可,方才他也发觉卓思衡言语之间最大的漏洞便是制定了考课的规矩,那这个规矩便仿佛工具,由谁使用都可以,为何非得是御史台而不是吏部呢?

皇帝有点期待卓思衡的回答。

卓思衡笑了笑说道:“因为要收集各地数据与检查各地,吏部没有任何一个可在地方行使权力的机构,然而御史台却有。”

“是各州各郡的巡检司!”皇帝恍然大悟。

“圣上明鉴。”卓思衡不但要陈述自己观点与反驳他人言论,还得适时给皇帝捧场,今日他左右逢源上下皆顾,却仍优哉游哉游刃有余的样子,让在场众前辈也在心底直呼叹服。

一任都未完成的后辈吕谦行更是用一种奇异的目光打量在自己前面、在天章殿正中站立的卓思衡。

唐令照掌心已然潮热有汗,忽然想到郑镜堂要他见招拆招的随机应变,只道若没有好法子,就去对方过去的行径里找,让他陷入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进退维谷的地界,好教其言失去信力。

他思索片刻,忽然想到一点,顿时自信不少,语调也下意识扬高:“吏学便正是为各部培养储才之地,若吏部没有此类优才……卓司业不是一直在为建设吏学一事奔走么?可以在吏学培养几名巡察能吏出来送去吏部,好教吏部能兼顾此项。”

这句话就厉害极了,但卓思衡仿佛已经等他这样开口很久很久,静静看了过来,目光里没有慌乱和紧张,只有从容和隐藏极深却又极锐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