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第2/3页)

今日水龙法会宫宴,重要的文武臣子和皇亲勋贵都在,没有什么时机比眼下更适合试探的了。

所以,皇帝想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除去皇子反应以外,其余人的表态。

最后,知道了皇帝的提问的目的和正确答案的方向,还有一点,那就是他和太子到底该如何作答?

卓思衡的头脑风暴速度之快,几乎是皇帝每说一个字他的思考就推进一个进程,等到皇帝话音落下,他已基本理清思路,再一眨眼,答案便已陈上心头。

只是他知道了,太子还没知道啊……

因为刚才皇帝因悉衡进上后叙话的传召,卓思衡眼下就站在上一级高台的侧列,这距离离皇帝一家都很近,别说打手势和递眼神了,就是朝太子看一眼都会被皇帝发现。

这辈子没做过弊的卓思衡忽然很后悔,他这两辈子都应该尝试尝试的,不然现在也不会全然无措,只能寄希望于太子悟道一些其中关键。

太子,务必努力回想!我给你押过这道题的!

这时候,多亏赵王又及时出现,为所有人争取了时间。

“不!我不出宫!我要和父王还有母妃在一起!”赵王大概只听懂了自己要出宫,已经快要哭出来了,拽住皇帝的龙袍便不松手,罗贵妃忙起身安抚,然而却并无作用,赵王的眼泪顺着脸颊就落了下来。

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又是自小在父亲身边长大,听这个消息确实算是晴天霹雳了。

皇帝忙揽过赵王,亲自安抚道:“你当然不出去了,你还是孩子,书才读了几本?如果没朕督促,你怕是天天要贪玩到不知什么时候,就算你想朕都是不肯的。可你两个哥哥都已念了十几年书,要是再不放出去,怕是都再也坐不住了。再说朕的菜里,哪能没有你这小花椒?”

听到皇帝这样说,赵王终于破涕为笑,皇帝示意罗贵妃将儿子暂且带走,谁知赵王却不肯,执意挨着他坐,皇帝对这个儿子总是不忍苛责,于是便又让罗贵妃回去位置上。

卓思衡是真心感谢这个小可爱,有他这一缓冲,气氛已然舒缓许多。也有素来亲近的公侯此时同皇帝笑言说天子为父也是慈爱非常,皇帝笑着摇头,直说自己怕了这孩子能哭能闹的,为人父当真是难。

不,卓思衡愤懑地想,做你儿子才是真的难。

虽然气氛舒缓了,可问题还没解决,皇帝看了看左右的另外两个成年儿子,柔声道:“你们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是否对自己的将来有所打算?”

卓思衡很想扯着自己头发一边尖叫一便绕场三周来发泄此时的焦虑。

你这是什么问题?你问越王还好,怎么回答都对,你问太子?你让太子说什么?说将来的打算是等你死之后接班?储君不就是这个功能么?可是却不能这么说,因为没有皇帝愿意听自己儿子说这种实话。

实在是难题一道。

果然越王急性子,什么都要抢先一步,他很快就回答道:“儿臣当然是不想再念书了!”他说话有股爽快劲儿,很是利落,仿佛根本没有思考过,“儿臣愿意去军中、去边关,要不就去牧场和猎场,反正都比书斋里强。”

虽然看起来越王没有什么心计,可这话说得实在太有水平,不得不引起卓思衡的警惕。

越王是真的这样自然流露直抒胸臆,能将危险话题回答得恰好符合皇帝对他的认知,还是也已摸透皇帝的心意?

皇帝果然笑了说道:“你这小子,读书是为知礼明德。”说完他指了指杨令显对越王说道,“人家满门都是将门虎子,不得也自小读书再去磨炼?”

“那儿臣也算读书读过了。”越王笑得愈发灿烂道,“也该出去磨炼磨炼了。”

皇帝亲近得拉着儿子的手臂拍打两下,好像寻常家中的父亲一般,叹气道:“算了,你不爱读书也是小时候起便如此,朕也没好好约束你,你若是愿意去吃苦,朕就给你安排,但去到军中有了职务,可得更加谨慎,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况且职务在身,你出宫封府,府上的事也得自己拿主意,千万不能再毛毛躁躁的,听到了没?”

越王仿佛根本没有领会到任何深意,开开心心得谢了恩典,就好像让他开心的根本不是开府自立这件事,而是不用读书本身。

不等卓思衡思考越王其人,皇帝就已经转向了太子,也是一样和蔼道:“太子,你是如何想得?”

卓思衡表面风轻云淡仿佛事不关己,但已经快要窒息了。

太子似乎很认真在思考,然后小心翼翼问道:“父皇,儿臣对封府一事有许多不知之处,可以问您么?”

“这个自然,你有什么拿不准的不问父皇又是问谁?”皇帝笑道。

太子听了这话点点头仿佛下定了决心,认真道:“那父皇,儿臣的封府是不是就是东宫开府?”

所有人听了这话几乎都楞在当场——包括皇帝。

这个问题太过直接和敏感,因为太子开府另立东宫就是要选出一套自己的班底,在东宫拥有一套三司小朝廷并染指真正的权力,但这也是很多太子悲剧的根源。皇帝在问题上十分巧妙地规避了东宫开府的事,只言出宫封府,似乎只是谈别居成家一事,没有言及关键,可太子直接点出,仿佛像是在索要东宫开府之权,实在令众人震慑,不知这个一向被视为木讷平庸的孩子哪里来的胆量和贪念。

——只有卓思衡例外。

他知道太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这个关键,早在弘文馆时自己就已经提醒过了。

太子一定不会忘记。

孩子答出了自己曾经押中的文综最后一道大题,卓思衡终于松了口气。

“你很想要自己的东宫开府三司么?”皇帝还是笑盈盈地问,但每个人都感觉到了那一丝隐藏在笑容中的沉郁。

连素来沉静恭谦的罗贵妃都忍不住看了眼皇后,却见皇后端坐如常,并无任何波澜。

“儿臣已至弱冠,如同父皇所说,确实到了该出宫开府的年纪。可是,儿臣却不想要开府东宫三司。”太子轻声道。

“哦?这是为何?”

“朝廷每三年一次科举取士,天子门生如过江之鲫,可是,朝野内外仍是到处缺少贤才,父皇不也是每每感叹,若是天下人人读书,便可解选贤之忧么?所以才有学政之革,广布教化,为的便是让天下人皆知读书勤学,好有朝一日人人皆可为栋梁。事实上,朝廷确实是年年时时缺人的。父皇对儿臣从来都寄予厚望,若儿臣开府,父皇定然为我辗转反侧择优举良,可是这样一来,原本可以在朝中为父皇分忧之人却到了我的府上,而我也无什么需要三司才做得的事,岂不空耗国资枉费才贤?父皇,儿臣还是只出宫便是了,开府的事不如搁置,眼下朝廷用人各处都是燃眉之急,您常常教导儿臣无时无刻都要牢记‘农时不可夺也’,儿臣以为,贤才亦不可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