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想要辞职的黛蓝小姐(第2/3页)

那谁在反对扶济社,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心虚了?

那样的话,他们自己的投资者与支持者们就有可能对他们的能力产生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他们心里在反对扶济社、也必须大声的支持扶济社。

但是没过多久……

就在上个月,有人开始意识到扶济社规则的一个漏洞。

虽然在原则上,扶济社内部的“信誉积分”是不能交易的……可如果“请求其他扶济社的人帮助自己”这件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任务”呢?

总有人是缺钱的。或者说,大多数人是永远缺钱的。

只要开的价格足够高,就一定会有人让渡这种“信誉积分”。

交易方法也很简单。拥有积分的人,可以发布一个刁钻而非常麻烦的任务、然后由“积分购买者”接下。然后发起人直接确认任务已完成,通过这种方式来将他们的人情积分进行转让。

就像是MMORPG里面的RMT。

只是通过这种方式的所购买到的不是虚拟的“游戏币”,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莫大价值的“扶济社积分”。

最开始,人们并不认为这里有什么问题——总有人恰好就缺那一两分急用,而在这个时候想要先完成他人的任务是非常困难而不人性化的。有了这种交易渠道,那么就不再会卡那一两分了……稍微加点钱,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了。

那时候的反对者其实并不多,反对的意见几乎瞬间就被淹没了。因为最开始的时候,那些开价购买积分的人所开的价格真的非常高——连一个普通平民也能轻易解决的小事件,所获得的“一点信誉积分”,就能兑换足足五百五十信用点。

要知道,特别执行部那种灵能者卖命的地方,一个月的基础薪资也就只有五万五。

普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一个月的收入差不多是一万二到一万五;崇光大学和天恩大学毕业、硕士学历的顶尖社畜,毕业三年后的工资差不多可以到两万五。

而如果没能上大学——这种人占比大概是75%,他们在工作五年后的平均收入就会直接锐减到四千多。

这意味着,没有学历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差不多一天收入就能到六百多块;而若是有人脉或是才能,他们的收入还会进一步暴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完全无法抗拒的。

发起这项提议的,毫无疑问是最有钱的那些人;而支持这些提议的,则是最没钱的那些人。那么它就完全无法被阻止。

反倒是中间的某些人意识到了问题——他们在幸福岛的工作,都是一些在自己行业内处于高端地位的学者、作家、媒体人,再加上一些资深佣兵与小公司的创业者。

但他们无论在人数上、地位上亦或是话语权上,都已经无法阻止这一切了。

群青与教父,差不多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失踪的。具体的时间就是五月十一号。

一开始人们还会忧虑,他们购买如此之多的积分、会不会导致积分贬值?毕竟当他们拥有的积分足够多了之后,就可以轻而易举通过扶济社的内部渠道买到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

可是那些收购积分的人,却并没有立刻降低积分的收购价——反倒是在半个月之后提高到了1:630的货币比例。很多人因此而直接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工作,开始全职去做任务。他们的收入因此而暴涨……这也让一些原本并不打算加入扶济社的人,因为眼红这份收入而加入了扶济社。

而随着这些“积分佣兵”的大量涌入,很快就导致了没有任务可接的问题。

毕竟这些积分的“产生”又不是挖矿、能够自行产出……而是在帮助扶济社内部的其他人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即是通过收获他人的“感恩”与“好评”,来获得一些额外积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扶济社的积分主要产出途径,其实就相当于是扶济社给了他们一个“负税率”——越是交易,市面上的积分也就越多。这也是在鼓励人们去发布任务,寻求他人的帮助……这毕竟也是在扩增扶济社的影响力。

正常情况下,这些积分都被很快用出去了。毕竟这是一种新货币……人们肯定希望能够尽快变现。并且每个人总是会或多或少遇到麻烦的,随着他们通过扶济社解决这些麻烦、就会逐渐养成这种发布任务的习惯。

可随着大量积分都被收拢,市面上发布任务的人开始变少了。大量的人在辞职之后又接不到任务——于是他们开始去接一些明显积分给的比正常情况少的任务,而因为积分的收购价也在同步进一步增长、人们也没有察觉到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后来,人们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积分的价值已经变得如此昂贵了……那么用掉这些积分,来让人们去完成一些对自己来说只是有些麻烦的小事,会不会变得有些浪费?

比如说,人们最开始在忙着加班的时候,会请人去接自己的孩子,而他们付出的也就是“一点积分”。这点积分可能是他们新邻居搬家的时候,拜托他过来帮忙搬一下家具时获得的;也有可能是看到了老年痴呆的迷路老人,发现平台里面有这样的任务,然后联系到了老人家属之后得到的。

这正是一种无比温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帮助”。

可是,在积分被平白无故拉高了价值之后……人们就开始不舍得将这种积分用于委托给他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比如说帮忙运送家具——所花费的“人情信誉”如果换成信用点,已经足够请专业的、穿戴着外骨骼经过高强度义体改造的职业工人了;又比如说加班的时候请人帮忙去接孩子,可是花的“人情”的价格,却已经比加班费还要高上几倍了……甚至哪怕他这天请假,损失的收入也比不上这一点扶济社信誉的价值。

于是,人们才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通过高额收购积分,人们在内心将“人情”的价值进行了量化。每一个原本充满人情温度的行为,都不得不开始计算利益与成本——而这毫无疑问是与扶济社最初的目标相悖逆的。

而这时,之前陷入到了狂热中的人们才突然醒来……并后知后觉的发现,他们的两位首领已经失踪一个月了。

一些人打探到了情报,得知“群青”与“理发师”分别被派往崇光岛与涌泉岛出差;于是还有一些人干脆直接坐空艇去了当地去查探情报,却一样找不到他们的人。

这两个人就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而且消失的时间非常巧,都是在五月九号。基本上是从空艇下来之后,第二天人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