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番外三(第2/2页)

“据说朝堂之上,元辅不赞同去倭国,柳阁老却同意去倭国一观。”

中年文士颔首道:“我在京中也听到这般传闻。”

他甚至听说了,天子在此事上更偏向申时行。

天子对银矿颇为动心,在京城这些年,朝野上下已将当今天子的脾性摸了个透彻,天子贪财,天子好大喜功,可天子也好面子,不想给世人留下穷兵黩武的印象。

“以往咱们水兵不如人倒也罢了,如今为何不能?”

不同于内陆的百姓,泉州这些近海之地的百姓可谓将倭寇恨得牙痒痒。

“或许是申阁老老成持重吧。”

阁臣之中,柳贺的官声是最好的,哪怕他是张居正的门生,也曾将张四维踢回老家。

但在官员与读书人看来,柳贺不是伪君子,他家人丁少,家人在镇江府也只是安稳生活,并未扰民,更未侵占百姓土地。

何况柳贺挣钱的本事是内阁中一等一的,他却没想过在自己身上挪用一分。

而申时行为人圆滑,人人都不得罪,可他一边与人结交,一边下手也有数次,且他在吴县老家的土地数目堪称当地士绅之最,他次子又与乌程董家结亲,嫁妆之巨震撼了整个苏州府。

如今内阁仍是四位阁老,申时行这首辅当了数年,他行事不如柳贺爽快,朝臣与百姓都盼着改柳贺为首辅。

柳贺似乎对此并不动心,他并未派言官攻讦申时行,也未给申时行找麻烦,待申时行也极为尊重。

“谁当首辅,当阁老,和咱们小老百姓也没什么关系。”港口的汉子道,“但谁能护着咱们百姓多一些,咱就盼谁来当这个首辅。”

“柳阁老的事咱们远在泉州都听说了不少,若不是他,咱们岂能过上如今的日子?能吃上肉,时不时还能打些酒来喝,家中的儿子,等他们再长几岁,便送他们去读书,纵然考不上秀才进士,先识得几个字,不行就去试试造火铳,造农具,总比我这当爹的有出息。”

中年文士不由感慨:“这都是柳阁老为国之功。”

当年柳贺力主开海时,朝廷反对声一片。

而今开海有成,沿海百姓生活能安,朝廷财税一日日富足,沿海有钱,便能援其余布政司,缓旱灾,缓水灾,加之开海后不断运至大明的作物,万历年后,百姓的日子比嘉靖、隆庆时好了许多。

朝廷当真需要柳贺这般的官员,百姓也十分需要。

开海之功,绵泽岂一省之人。

“柳阁老非泉州人,泉州百姓却愿为他造生祠供奉,只盼他家中平安,当阁老当得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