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定人心(第2/2页)

他一边走一边自顾自的说道。

韩非无动于衷:“我不问,你便不说了吗?”

李斯微微一笑:“我便知道,此事定然瞒不过你。”

韩非平平淡淡的说:“瞒不瞒得过,是另一回事,但你好歹还是瞒一下子啊,这些时日若非我弹压着下边的司法吏们,你李氏家中的鼠窝,都该被他们给翻遍了!”

李斯脸上的笑容越发浓郁:“这正是我要拉你垫背的原因,你法家扩张的速度,委实是太快了,你法家门徒的心,又太不知足!”

“大王崇尚法治,心心念念的都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都是‘家有贫富、人无贵贱’……我誓死捍卫大王的意志!”

“但大王正值春秋鼎盛之年,还有很多大事等着大王去做,法家应该成为大王手中的利器,而不是应该成为大王的束缚!”

“法治若有成,应在以后,不应在当下!”

“你不也是这么想的吗?”

韩非依旧不为所动:“你说以后,是多久以后?”

李斯想也不想的说:“当然是大王百年以后!”

韩非终于嗤笑出声,骂道:“好一条忠心不二、为主分忧的老狗!”

“任你如何说罢!”

李斯毫不在意的回了一句,而后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说道:“为兄已经老啦,没几年活头儿了,身前事应是到此为止了,这身后名,就全仰仗大王了,自是要发挥余热,为我大汉万世之基,最后再添上一块砖、加上一片瓦!”

韩非沉默许久,左顾言他道:“说起来,有徒子徒孙新近送了两饼好茶,你若是得闲,不妨来观澜阁小坐。”

无关紧要的一句话,却令李斯怔了许久,好半响才回道:“若为兄还未老到记忆错乱的话,这应当是你我师兄弟相识相交半甲子,你第一次主动示弱……”

严谨的说,这甚至都不能叫做示弱,充其量也就只是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但对比以往韩非每每将他怼到半空中,他再自己找台阶下,这已经是质的飞跃了!

韩非没有再搭腔。

他看不起李斯半辈子,到头来儿却被李斯教了一回什么叫格局!

……

“来了!”

陈胜抬眼看了一眼推着轮椅进来的师兄弟二人一眼,手头泡茶的动作未停,很是随意的招手道:“过来坐!”

二人齐声回应道:“谢陛下!”

李斯推着韩非到丈余长的宽大金丝楠木茶盘前定好车轮,接着再自己落座到另一侧。

无论是他的位置,还是韩非的位置,都没有正对着陈胜所在的主位。

陈胜没在意这些小节,一手翻起三只茶盏,一手捏着茶壶缓缓的倾倒出三盏红褐色的茶汤。

九州原有的茶叶,与陈胜记忆中的茶叶,原本完全是两回事。

但自从陈胜开始喝茶之后,九州的茶叶就以飞跃式的速度,飞速向着他记忆中的茶叶靠拢。

包括和茶叶相关的一系列物件,类似于茶壶、茶杯、茶盘等等物件,都以极快的更新换代速度,向着陈胜记忆中的那些物件靠近。

就好比此刻他面前的这个茶盘,最开始是他自己在喝茶的时候,以手做刻刀,随意将案几改造了几笔,后来他常常休憩的地方,就出现了几块不同的案几,他每一次使用过后,下一次再来,这些案几又已经统统更换了一遍。

从材质、形制,再到花纹、雕工,一次次的选择、一次次更新换代,直至无限接近于陈胜记忆中的那些物件。

啜饮了一盏茶汤之后,陈胜放下茶盏,心平气和的微笑道:“李公、老韩,我陈胜自问,从未苛待过你二位吧?”

李斯连忙揖手道:“君恩似海,毕老臣一生也难报万一,何来‘苛待’二字?大王太折煞老臣了!”

韩非依微微颔首道:“下臣能展平生所学,全赖大王提携,下臣感激大王厚待尚且来不及,‘苛待’二字委实是无从谈起!”

陈胜取出那份改三版三省六部名录,放到茶案上,曲指叩击着问道:“那二位为何要弃我陈胜而去?”

李斯正要开口解释,陈胜已经接着说道:“今天下大定,正是二位施展才能、大展宏图之际,二位却如此迫不及待的弃我而去,是可想要世人戳我陈胜的脊梁骨,骂我陈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不是正经的君臣交流方式。

正经的君臣交流方式,是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却非要用十句话、百句话来相互试探、旁敲侧击,才能试探清楚彼此心意的云雾遮山式交流方式。

但陈胜作为开国之君,他不需要,也不屑于用这种浪费时间、浪费表情的说话方式。

李斯与韩非无言以对。

陈胜都将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他们无论是否认还是承认,都不对!

陈胜也没指着他们俩能接他这个话茬儿,自顾自的说道:“我们君臣协力创业至今,也算得上是患难之交了,你们心里那点弯弯绕,不必说我也明白。”

“三省六部制是我陈胜要推行,真要有众怒,也轮不到你李斯来扛,就你这老胳膊老腿儿的,也扛不动多大的众怒!”

“法治也是我要推行,能将帝王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是那是你们的本事,关不进是我陈胜的本事!”

“正所谓:道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等到你们能说服天下人都认同帝王的权力该关进笼子里的那一天,我想做的事,大抵也都做完了!”

“大家能相伴至今是缘分,往后的路还长,谁都别急着先走。”

“王师有英烈祠,祭奠战死沙场的将士!”

“文臣往后也会有凌烟阁,供奉所有有功于我大汉的名臣!”

“我真心希望二位百年之后,能入凌烟阁,与国同休、万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