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第2/2页)

“学生?包场?”这听起来有点儿不靠谱,但是秦妍没有出言打断。

路楠点头:“朱金漆是温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温绥属于华安市。我认为,秦姐可以考虑一下给华安市全市范围内的高中赠票,优先赠送高三学子。”详细展开说了之后,路楠更进一步地给秦妍一个参考范围。

路经理说这番话的时候实在是太过成竹于胸,秦妍不由自主地就跟着对方节奏走了,可她还是不太明白:“高三学生过几天就高考了吧?”这时候去看电影,不会影响学习吗?

“当然不会。正是因为快要高考了,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才更希望高三毕业班的学生们能够做到张弛有度,现在这个时间段,临考之前,由学校组织一场观影,也算是丰富高考生课余生活了。何况,这部影片在内容方面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对文科生来说,甚至还能起到复习近现代史的积极作用。”

“嗯?”秦妍脱离校园太久了,真没意识到路楠说的这一点。

路楠又笑了。

秦妍发现,这位路经理虽然长得普通,但每次笑起来都特别动人,大概是因为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神采是她这个年纪的人极少拥有的吧?

路楠看了看表,已经十二点半了,于是她长话短说:“影片的开头交代了时间,民国十九年,朱家的千工轿在该年农历八月初八送去常老爷家里,同年腊月,朱老木头被带走——这一年秋冬,可是发生了大事件的:三次反围剿胜利。”

秦妍努力在回忆:哪一年?哪三次?

她真不是不爱国,而是这么细的知识点,除了要高考的学生,谁去记啊。

“往大了说,常老爷那当大官的叔伯兄弟在该年秋冬期间是否因为这三次失败而大为光火呢?往小了说,耗时三年的千工轿到底是常家的谁要用呢?”真龙断足,多么封建又可笑的罪名,但是那时候的朱老木头真就被定罪了,荒唐吗?

路楠没有回答,这两个问题也不需要回答。

“师兄锤子被抓、壮、丁的年份对应的历史事件有……朱成林死的时候影片中没有交代具体年份,但当时常家已经倒了,由此还发生了一系列大事……”知识点颇为枯燥,路楠知道再说下去,秦妍恐怕要被‘催眠’,于是她十分妥帖地说,“这部分就是我说的,为什么高三文科生适合观影了。因为这部电影里关于近现代史的考点可不少。”

秦妍不由自主地点头:是,是不少!

“秦姐不是本地人吧?”路楠突然问到。

“不是,我是北方人。”

接着路楠解释为什么要请华安市全市高中生:“华安一中每一届都有强化班,目标是全班过一本线,年级前五冲清北,年级前三冲省状元。不论今年的省状元是否出在华安一中,这所高中每年取得的高考成绩都是全省关注的,也是每年省内媒体都会在考前、考中、考后蹲点采访的,但凡媒体采访时多问一句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哪些活动……”

这个多问一句当然不是运气好,运气从来只降临在有准备的人的身上。秦妍听懂路楠的建议了,她在心里飞速地核算,包场电影的成本是多少,然后马上想查一下华安市有多少所高中、多少名高三考生。

路楠将平板电脑转了个面:“数据在这里,我已经查好了。”

秦妍飞快地计算了一下:花费真不多!这可是花钱少、又能得好名声的营销方式,而且对她想要以保护非遗文化来打动相关部门支持她送影片去参加评选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最后,路楠说:“其实秦姐也可以考虑送票至全省所有重点高中,这才是最保险的。只是一来成本增加颇多、二来普高和职高中同样也有参加高考的考生,只送重高就显得太市侩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路楠就不说了:凭秦妍的能力和人脉,恐怕无法在剩下短短三四天内安排好全省的包场活动,也无法说服全省所有的重高组织学生去看电影。

但华安市就不同了,华安市地方小。今晚的酒宴上就有现、管,多好的资源?

秦妍的眼睛越来越亮,她觉得自己一晚上都在提问。

而这位源川的路经理,有理有据地说服了自己,另辟一条宣传的蹊径——将这部电影和一场全国人民都会关注的盛大事件关联起来。

秦妍感慨:“如果高考的文科试卷上有相关考题就更好了。”

路楠十分自信地说:“近现代史是考纲必考,肯定会有。”

不仅有,且比重还很大——这就是她先知的优势啦,上辈子今年的省文科状元就出在华安一中,且这位小姑娘考前闲得无聊去看了《朱金漆》,之后接受采访主动提及,说这部电影对她梳理时间线起到很大的作用,这就……推动了一波票房。

其实现在想想,那位‘女状元’考前去看电影肯定是无心之举、是个巧合,但是之后的采访和网上跟风观影的舆论热潮就未必是偶然了。

【不过,我现在这样做才更万全。】

【即便知道会有偶然和好运,我还是更相信必然和努力。】

“路经理,你对影视行业感兴趣么?有没有考虑过换一份工作?”秦妍忍不住问。

“秦姐说笑了,我暂时没有这个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