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好,你别后悔!”◎

在门外跟大哥一起竖着耳朵听动静的陶立夏一阵高兴:“我早就看不惯赵盼儿那样儿了, 眼睛都长到头顶上,一副尔等凡人的样子。我呸, 她以为她是仙女呢?”

大哥拍了她一下:“瞎咧咧什么呢?看让邻居们听见。去, 给你三哥做碗面。看他那样,怕是晚饭都没吃。”

“好嘞。”陶立夏往角落里的简易棚子跑。

消息传到陶立秋和两个嫂嫂耳里,陶立秋自然没意见, 就是爱计较的二嫂,也没敢说出反对的话来。

家里四兄妹,就陶立冬下乡去受了几年苦, 然后又做了上门女婿。上门女婿是那么好做的?那就是受气的命, 脊梁骨都伸不直。

同样是陶家骨血,凭什么他们能安安稳稳地接班进厂,结婚生子, 陶立冬就得受这样的罪?

所以不光没人反对, 还得一个个表示赞同,欢迎陶立冬在家里住。大嫂翻出了给孩子买的点心送过去,二嫂在二哥的瞪眼下去给陶立冬烧洗澡水。

陶家其乐融融,赵家则一阵死寂。

陈招娣和赵盼儿怎么都没想到陶立冬竟然就这么一走了之,而院子里坐着乘凉的那群老老少少,竟然没有一个劝和,拉住陶立冬的。

“这些人是不是巴不得我家过得不好, 盼着你跟立冬离婚?这群杀千刀的……”陈招娣在屋里小声骂道。

她也知道自家没道理,不敢大声嚷嚷。

可让惯爱站在窗前听壁角的夏老太给听到了。

她当即就插腰骂了回去:“哎哟喂,我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自己娘儿俩把立冬逼走了,现在倒怪我们没拉住立冬, 盼着你们离婚?”

一听这话, 院子里乘凉的众人就很生气。

这种话, 确实是陈招娣能说得出来的。

跟陈招娣向来不对付的马桂英出声道:“立冬多好的一个小伙儿啊,人家好好一小伙来给你家当上门女婿,什么脏活累活都让他干,成天被你们呼来喝去,骂东骂西,人家都不还一句嘴。你们就真当人家好欺负不成?”

“像这样的老实孩子,要不是被欺负狠了,他怎么会说离婚?老实人好不容易发一次火,我们还能把人拉回来给你们娘儿俩糟践不成?你们当这是旧社会呢?旧社会地主对长工都不敢这么成天欺辱责骂。”

一向不愿意跟人吵架的王大妈也忍不住出声道:“盼儿啊,立冬他好歹是个男人,自尊心强,来做了上门女婿,心里本来就憋着一股气。你们家不把他当人,呼来骂去,除非他是个怂蛋,没有一点心气儿,否则怎么受得了?他能忍这么久,就已是好脾气好涵养了。”

“可不。这样的日子,换我一天都过不下去。”陈小娟在一旁小声嘟哝。

陈招娣见王大妈的矛头指向了赵盼儿,担心赵盼儿被说恼了。

今晚上的事儿,就是她骂了陶立冬一句才闹出来的。她担心赵盼儿心里怪她,往后不给她养老。

她赶紧出声:“说我家盼儿干嘛?都是我骂的。陶立冬事情做得不好,我一个作长辈的说他几句怎么了?”

王大妈没搭理陈招娣,继续道:“赵盼儿你也别把所有的过错推给你妈。你妈听你的。但凡你平时多在中间调和一下,你妈都不会这么欺负人。”

“就是。”还坐在院子里乘凉的人小声道,“我看她心里就没有陶立冬。”

听到这话,大家都朝方家屋子的方向看了一眼。

赵盼儿又羞又气又恼。本来陶立冬摔门而去,还嚷嚷说要离婚,就把她的脸扯下来往地下踩了,这些邻居还来指着她的鼻子骂。

可她还理亏,还不能骂回去。

她看着怀里烦躁不安,要哭不哭的孩子,心火冒了起来,往孩子屁股这么一掐,“哇”地一声,孩子哭了起来,哭声响亮,直冲屋顶,而且哭声十分凄惨。

屋外的人都吓了一跳。

都是做母亲的,孩子在这当口这样哭,大家哪里不知道屋里发生了什么?

“赵盼儿你别拿孩子撒气。那是你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你怎么下得去手?”

“天,这还是人吗?她对陶立冬没感情就算了,对孩子难道也没感情?她怎么下得去手?”

听着大杂院里传来的动静,正在灯下写文章的方毅停下手中的笔,重重地叹了口气。

要不是为了爷爷,他真不愿意再住在这大杂院里,也搬到城西去了。

……

因为父母屋里只有一张双人床,陶立冬当晚便在地上打了地铺。陶家的屋子窄,陶立冬一伸腿就踢着那些咸菜坛子,他只能卷缩着睡。

没有蚊帐,一晚上都有蚊子在他耳边“嘤嘤嘤”,身上时不时一阵骚痒。

这样炎热的夏天,这样的环境,陶立冬应该睡不着才对。

可也不知是跑了一天累得太狠了,还是离开了赵家,心里压着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陶立冬竟然睡了一个好觉。

第二天清晨,他就骑着大哥让给他的自行车,出现在了城东的村子里。

大概是被逼到了这个地步,有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今天的陶立冬十分放得开,舍下脸来跟人搭讪,笨拙地与人攀谈。

他这样子,倒让那些村民觉得他老实可爱,防备之心去了很多,愿意跟他说话了。

再加上昨天耿平告诉陶立冬的找收购员的方法,十点钟,陶立冬不光自己收了三十来斤瓜子,还跟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妈谈妥了合作事宜。

他精神大振,毫不停歇地又跑了下一个村。

陶母心疼儿子,特地起了大早烙了一张饼,烙得干干的,就算天热放到中午也不会变质。她又用大儿子的军用水壶给陶立冬装了满满一水壶的水。

中午陶立冬吃着母亲烙的饼,只觉得心里前所未有的踏实。按他今天的收获,这样的饼他吃得起,他不是吃白饭的,他能养活自己。

下午又谈妥了一个村,陶立冬没往回走,而又去了下一个村,直到天快黑了,他才蹬着自行车,驮着七十多斤瓜子去了城西。到白大爷家房子时,都已快九点钟了。

耿平开门笑道:“我以为你今天不来了。”

陶立冬拍拍车后座上的瓜子:“今天收获还挺大,不光收了七十多斤瓜子,还在两个村里找到了收购员。”

耿平十分高兴,拍拍陶立冬的肩膀:“恭喜你,走出了一条路。往后啊,没什么能难得到你的了。”

前两天盛景跟他们两口子一起炒瓜子,周爱华对盛景做这生意表示不解,盛景就给她分析了一下现在的经济形势。耿平在旁边听了两耳朵,也觉得国家要搞活经济,势必要放开市场。

市场一放开,可不就允许老百姓做小生意了吗?

晚上睡觉之前两口子算了一笔账,就发现盛景这炒瓜子生意别看不起眼,赚头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