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汉人之称

赵过的说法其实并不对。

这只是他自己在现有的逻辑下,做出的一个推论。

错误,却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以及想要解决现实苦厄的努力。

农人们被赵过的情绪触动。

他们没有再说那些丧气的话。

其实,谁不想让自己的日子过的更好呢?

只是天幕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苦的时候,一家人能多吃一碗米,一碗麦,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了。

可知道后世和自己一样的平凡人,受灾时还能吃上米和肉时,巨大的差异,就瞬间摧毁了他们的三观。

这样的日子,他们再努力都做不到啊!

就像是现代普通人看着有钱人豪车名表,再看着自己房子都买不起的未来,纷纷选择躺平一样。

农人们其实也有类似的情绪。

就是直面生存压力的他们,没办法彻底的躺平罢了。

在内心深处,他们也明白,寄希望于死后,是能让自己开心点,可这对现实生活受的苦,还是没一点改变。

一个老人忍不住再次抬头眺望。

天幕现在是一副黄昏之景,夕阳西下,老人用绳子牵着牛,缓慢的沿着小道往家走。

巨大的天幕,让他能看清楚一切细节,包括牛鼻子上的铁环。

老人闭上了眼睛。

这不是什么神术仙法。

那头牛,也是本地最常见的黄牛。

如果,他们也给牛鼻子上穿一个铁环,会不会自家的牛,也会和天幕上的牛一样温顺?

那样精巧的农具,五十岁以上的老翁都能推的动。

要是家里有这样温顺的牛,一台新农具,自己和儿子再去服劳役的时候,老妻和儿媳在家靠着牛和新农具,也能把地耕好吧?

这样,自己回来之后,也不会看到家里又饿死一个孩子。

老人下定了决心。

“赵吏。”

老人的表情极其凝重:

“我家里有头牛,能给牛鼻子穿个环,您……

能做出来天上老翁用的农具吗?”

赵过微怔。

很快,他便反应过来,老人这是被自己说动了!

不只是说动,老人还打算进行豪赌!

后世,人们看待古代农人的时候,总觉着他们不知变通,愚昧又落后。可实际上,农人们每年都在以自己的性命作赌,种什么粮,什么时候种,都是极为艰难的选择。

因为一但出错,粮食减产,家里就有可能饿死人!

他们的本钱太少了,少到承受不住任何风险,就像是老人,他不给牛鼻子穿环,那家里的牛虽然不能耕地,但拉车,还是能省很多力气。

给牛鼻子穿环,好处是多了个耕地,可要是穿不好,牛受伤了、死了怎么办?赵过做不出来农具呢?要是没做出来,牛鼻子就算没坏,穿环买的铁、自己出的力,就都白费了!

一头牛,对农家来说,可不是想养就能养的。

赵过明白这份信任,到底有多么沉重。

他快速在脑海中把看到的新农具拆分一遍,确定自己能做出来之后,郑重许诺道:

“铁环会锈,我拿个铜环来。至于那农具,给我七天,七天我就能做出来!我与你击掌为誓!”

“好!”

老人伸出手,于天幕之下,于无数农人的见证中,和赵过的手掌击在一起。

未央宫

在百官再一次请刘彻下令出兵匈奴之前,主父偃先一步踏了出来,反驳道:

“陛下,现在不可出兵!”

他刚说完,文臣武将顿时就炸了起来,纷纷骂道:

“尔食君禄,如此畏战,可堪为臣乎!”

“天生谶言,竟不知为我大汉着想,汝非汉臣也!”

“陛下,此等小人,不可留啊!”

主父偃冷笑:

“一群蠢愚,天幕谶言未说本因,不知因果就贸然出兵,要是大汉败了,岂非应了谶言不成?”

刚说完,文武百官和权贵便像是要吃了他似的。

主父偃丝毫不在意。

笑死,他什么时候没得罪过人?

穷困四十余年,五十方才当上大官,能享受的日子已经少的可怜,捞钱是最终要的,而捞钱的基础是皇帝,不急皇帝之急、忧皇帝之忧,为皇帝排忧解难,那怎么当官捞钱享受?

陛下可刚和关内侯说完不可春日发兵!

主父偃坚定做好这份得罪人的差事,反正之前推恩令已经得罪很多人了,现在再多一份也没事。

“谶言说的是五胡乱华,五胡!并非匈奴!若是大汉进攻匈奴败了,惨胜,又或者双方征战消耗过大……被其它胡人趁虚而入,都有可能造成五胡之乱!”

他眼神嘲讽,扫视这一众文武百官,嗤笑一声:

“更何况,天音说的是南北朝,可非我大汉!”

丞相薛泽的脸顿时绿了。

靠,好有道理!

可主父偃还不想放过他们,又继续道:

“春季发兵匈奴,延误的春耕如何补?更何况,如今大汉无将!步兵对骑兵,谁知道要怎么打?!”

主父偃两盆冷水下来,众人中脑子不算清醒的,也总算清醒过来了,只是诸如曹时这种,一家荣幸全依靠大汉、依靠皇帝的,仍然没有改变态度。

天街踏尽公卿骨!

只要一想这句诗,曹时就觉着骨髓发寒。

匈奴,距离长安只有三百里!

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近了!

若不能将匈奴驱逐长城之外,他寝食难安!

只是大汉无将这点,还真是个问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没有合适的将领,那就是给匈奴送菜。

不想荣华富贵都消失的危机,让曹时将目光投向了关内侯卫青。

权衡利弊,曹时开口道:

“陛下,臣举荐关内侯卫青为大将军,领兵出征匈奴!”

他这话一出,瞬间炸锅。

曹时无兵权,可其他人不是啊!

文官没什么利益关系,算一算,自陛下登基以来,也就卫青一人取胜,其他人战绩……呃,实在是惨不忍睹,那还不如举荐卫青!

但武官和打仗封侯的权贵就不干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争的不只是第一,还是地位,是权,是财,是名!

是自己嫡系,自己子孙的富贵前程!

卫青这小子才多大,不过是胜了匈奴一场,真以为自己有本事了?

爷爷我和匈奴作战的时候,你还在当马奴呢!

凭什么这大将军之位让给你!

所以瞬间,这些人就分成数派。

有和曹时一样赞成的,直接数起来卫青的功绩。

“关内侯奇袭龙城,斩七百匈奴,此等功绩,还有人能比吗!”

有人认为主父偃说得对,不能太过冒进。

“匈奴强胜,骑兵广胜,的确不可冒进,关内侯之前未曾领大军,贸然上手,实在是太过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