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功成身退(第2/2页)

同时,这传国玉玺,也解开了丘志清心中的一个疑惑。

那就是刘宏是从哪里得来的传承。

如果所料不差,应该就是这枚传国玉玺给他的。

毕竟他是正儿八经的天子,给他传承,也是应该的。

只不过刘宏本人,应该是太费力,导致只拿到了前边的传承,一直拿不到后续传承,不然打“张角”应该不会那么费力才是。

还把自己给玩死了……

事情的转变,让政事堂众人,有些猝不及防,不过依然还是给出了回复。

命曹操为豫州刺史,袁绍为扬州刺史,麾下部队,就地改编。

命刘备,吕布,押解袁术,班师回朝。

命朱儁就地改编曹袁联军,邹宜进军江淮……

其实,丘志清可以理解刘虞等人的想法,无非还是怕丘志清平定天下后,突然反水,这才让刘备和吕布快点回长安。

同时让曹操和袁绍,依然当他们的刺史。

虽然看似瓦解了他们的势力,可底子还在。

长安安安稳稳,自然可以稳稳的压住他们,让他们安安心心的为朝廷出力。

可要是丘志清敢在这个时候,反悔出手的话,那就别怪他们了。

这才是一群大汉臣子的正常反应,想要获得人们的信任,哪有那么容易的,王莽砸坏了在世圣人这块招牌。

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称在世圣人了。

董卓起了外军入京这个坏头,今后两千年中。

都不敢放外军入京城。

而他丘志清,就是典型的外军入京,怎能不让他们防备。

刘备,吕布等人先行,大军由各自卫将军率领。

在年底之时,两人押解袁术,来到长安。

刘虞第一时间,便将刘备接入府中,两人相谈了一晚上,谁也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只是第二天出来之时。

刘备随身的佩剑,便不见了踪影。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那柄剑,光看那粗麻布包裹的剑柄。

就知道配不上刘备而今的身份。

换掉也好,只有少数之人不这么认为,反倒认为那些以貌取剑之人,有些可笑。

简直是有眼不识金镶玉……

所谓年末大朝会,其实就是一大群臣子,和皇帝的见面会,见面了,皇帝也没什么话说,他的权力已经被刘虞安排完了。

喜欢的话,讨几个,几十个,几百个老婆。

养养花,溜溜鸟,画画画,别瞎捉摸。

对了,改日我帮你从张鲁那里要来几本房中术,你练练。

听冲和说,他们天师府这东西老多了。

就这样,刘协被刘虞安排的明明白白,来参加这个大朝会,可来可不来,该给他的生活费,一分不少。

反正来了也是听年末汇报,听结余。

听来年的预算,等等,无聊……

兴平三年(第二十六年)的第一个常朝。

这也是曹操,袁绍等人,来觐见刘协之后,第一次参加所谓的常朝。

来到长安之后才发现,原来,朝廷还能这么玩,把刘协的玉玺一抢,把独属于丞相和皇帝的权力一分。

便弄出了个政事堂,将军府,和六部,都察院出来。

之后他们便可以抛开皇帝,自己玩了。

这给曹操和袁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啊有没有。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他们这第一次上这个所谓的政事堂常朝,便让他们见识了,政事堂相国的提名和产生。

事情就是这么魔幻。

六十岁的黄琬,正值壮年,却非说家中老母身体不佳。

需要辞官回乡奉养老母,根据《大汉律》,规定。

他的辞呈获得另外四人中的三人同意,便生效。

同时,黄琬有权提名继任人选,其他四人亦然。

而后就发生了眼下一幕,六十岁的黄琬离职,一百多岁的张懿,在两个提名人,刘备,以及刘焉之间,细数他们的功绩,最后等在坐的诸位投票。

刘备是黄琬的提名,刘焉,却是刘虞的提名。

他想把这个不安分的老小子,提溜回长安,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只不过蜀中确实是不好用兵。

等他奉召修路,把路修好了,再把难免南蛮搞定了,再去接收不迟。

最后不出意外的,自然是刘备胜出,提名刘焉,之时放出一个信号,告知外地刺史,州牧,他们也有机会进入政事堂而已。

当然了,大将军也有,比如刘备,徐荣,皇甫嵩……

这么一算,貌似将军确实更多一些。

袁术,被贬为庶民,公孙瓒被发配劳役,去汉中开辟道路。

这是刑部士孙瑞的判罚,他这是用的功过相抵的评判方式。

虽然丘志清并不认可功过相抵,不过在其他人都表决通过的情况下,他的反对,自然无足轻重。

倒是这个结果,让天下间,担心朝廷秋后算账的那些人,松了口气。

其中自然要数曹操和袁绍了,按丘志清的想法,他们是绝对讨不得好的,特别是曹操这厮,竟然屠城……

不过事实,也证明,刘虞等人的远见。

三年后,兴平六年(第二十九年)。

丘志清算是完成了,当初和张角一起,说出的“致太平”誓言,江东孙策献上民策,归附朝廷。

刘表刘焉,更是直接上书,主动恢复上计,部队接受改编。

兴平七年(第三十年),正月十五,上元节。

四年前的同一天,黄琬隐退。

而今,丘志清以年老体衰为由,提出致仕。

并且提出,政事堂和各级官员,应当有个任期,给大家一个机会。

让很多人不解的同时,也难以掩盖心中喜意,毕竟更高的风景,谁不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