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魔道

长安的夜风扑面而来, 陆昭闭上眼睛,这里的风其实与吴宫的十分相似。它吹面不寒,却能腐蚀人心, 它波澜不惊,但可掀起欲念。它或许曾穿过北方的山川江河, 但是却带不来明月刀环的气息。

但仔细闻, 宫人的香脂腻粉,朝臣的貂蝉尘垢,御渠的题红败叶, 藻拱的彩蚀斑锈,样样俱在, 纠缠不休。那样复杂,仿佛一个手拿玉钗的少年, 欲把它簪在一个少女的发间,眉眼之间, 却早已含了刀光剑影。

“元洸。”陆昭抬眸,她已经很久没有唤过他的名字, 嗓音似乎也略显生涩, “如果落雨回天,沧海逆流,那一天, 你还会不会去重华殿偷那张布防图?”

“如果我没有偷那张布防图,重华殿是否也就不会失火呢?你的父母与那些卫士真的愿意放任你我就这样在一起?”元洸同样提出了疑问,“昭昭, 自古以来, 国与国的斗争永远没有对错,只有胜败。但你我之间不必如此。”

他忽然将她环在怀中, 横腰揽起,慢慢走进内室,一如那一年在重华殿里一般。她那样高挑纤长,却又那样轻。他将她放倒在一张雨过天青色的蓉榻上,她便如流云般晕染开来,淌在天穹之中。她眉目安忍,半低垂着,双臂与双手却藏了一股绵力,以一种清刚决绝的暗劲抵在他的胸口,如寒刃挑心。

“我们大可以从新来过。”元洸目视着她,他已无意探寻她的真相,只是静静灼烧着她的一肌一理,窥探一顾一盼。

流光溢彩的凤目,勾挑之处,不在欲而在意。万色千音的收敛,不在情而在境。这般色相,绝不足矣让君王湮灭其清明睿智、杀伐果决。它只令其清明睿智、杀伐果决弥焕弥彰。

是了,他的兄长便是如此。当那名小小的随侍从长街带来那些细碎的纸片时,在他将这些只言片语重新拼凑成章时,他便知道,便懂得,龙泉与太阿即便分别,亦有紫光干星,遥相呼应。即便人有身死,剑有失匿,但当它们的魂魄游弋于延平津上,便可光彩照水,波浪惊沸。而他,一介凡躯,终会失剑成谶,以印证它们的分离与终合,和那段或风流、或凄美的佳话。

“我知道,你喜欢皇兄。不过没关系。”他轻轻吻了吻她额头上的碎发,“我会帮你忘了他。”

她以冰冷直面欲热,以无情抵住情挑,如此却未能令眼前的王孙公子退却,反倒更加比往日兴致盎然。他环握的双手更加紧了力道,从肩上慢慢褪下,云紫色的衣袍渐生褶皱,金色的飞鸟渐隐渐现,轻薄的双翅仿佛已被那修长的指尖揉碎在暗影中。

元洸呼吸渐重,指腹落在腰间轻轻擦荡。“放松些。”一旦窥得了陆昭拒绝他人的方式,元洸也变得前所未有地狡猾。言指嬿私,行至曲情,如同对于猎物的设诱与穷追不舍。他在等她分心无暇。

陆昭一面用手艰难地抵住元洸的身体,一面用手缚紧正逐渐下滑的轻衫。而那抹云紫色在华灯之下,便如朝阳东升时的海海潮,层层褪去,留下清浅乳白色的细浪,与一片玉雪冰霜质地的浅滩。

他的手扣在了她的腰间,帛带紧缚,上绣云山万里,仿佛仅仅如此,便有江山在握之感。他的手指轻勾慢挑,帛带束法,他其实并不熟稔,迷乱之间拆出一丝缝隙,五指便如山涧一般灌入其中。

腰间帛带的忽然松落,让陆昭意识到覆体之物的即将失守。她抵住元洸的右手不得不回撤援兵。与此同时,仿佛忽然失去拮抗之力而再无平衡可言,那片柔软织金的衣料也顺势俯就上来,似在对她的放手怀着无尽怨念进行追责。

唇齿轻呷,间断落下,如同诉说着满心委屈,在雪白的颈间绽出一丝丝炽热,顺着淡淡烟紫色的血管,划过咽喉,直线钻入心底。他一面亲呷,一面诉着情话,不同于吴侬软语,他的中原语韵脚交叠,九音六调,好似珠玉崩落,激流跌宕。字字句句如玑,落入深不见底的秋池,竟如明月直照,早已无心可猜。

目若刀剜,一丝猩红添在眼眸尾端,那是曾经目睹过的炙火之伤口与溃烂之血肉。她曾视他为深渊中唯一的明灯,却不料那是引她赴劫的磷火。黑暗之中,她坠落有声,寐魇之下,她呼唤无应。这般通彻的绝望,便在那一天,暴戾地压入了她的骨血。

绝望蔓生,日复一日,在她心头绕成仇恨的执念。她与他经年累月地对峙,无数次的交手,同时无数次地令他挫败。她总以为,如此便能履及其上,以征服的姿态将其妥妥压制。如今,她却明白,与这份执念磋磨的越久,只能徒增痛苦,毫无出路。

她推开他,轻而飘忽的力道,不同于冷漠与无情,仿佛是对那份心思的袪魅与释然,然而落在元洸的胸口,无异于一次重击。

她决定离开,并非逃避,而是重建。

腹下的潮热逐渐褪去,那些或梦或真,终将徒留在殿宇之内。元洸愣怔地看着陆昭,他明白,自此之后,他们大概已永无可能。

从廊桥赶来的保太后宣诏两人的消息,匆匆赶来,然而看见内室中的景象,惊诧之余亦不敢上前。瑞兽香风掀起的娇红柔浪穿过屏风,铺天卷地般围起了茜纱帷帐。昏黄的灯光打出的剪影,是女子镇定自若地将束带搭系在腰间,之后用其纤细的手腕抚平每一寸衣衫。

“臣女见过保太后。”陆昭从屏风后走出,转身投入新的战场,“太后从廊桥来?”

魏帝升左御床,保太后升右御床,偌大的昭阳殿内,曾经的幼童与曾经的乳母各自由宿卫围拱,坐镇在不同的方位。丞相府已陷,渤海王被困,然而皇宫里的丝竹声却未曾间断,所有的宿卫也未曾拔刀相向。上位者维持着最后的体面,而卑微者则守护着最后的和平。

只有少数人知道,此时双方皆愿意赴宴,无非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将更多的宿卫投入到战场。皇帝是为了一举将保太后擒拿,而保太后则意在这些台臣公卿,每个人都是人质,唯独皇帝不是,因为只有人质才是轻易杀不得的。而政变的最高手腕,便是将波及范围尽可能的缩小。朝臣知而不说,百姓不知且不可说,撑住了体面的遮羞布,才能获得人们对权力的敬畏,而不是成天想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老身今日还请了崔将军入城赴宴。”保太后端坐的一丝不苟,目光直视前方,“只是不知道现下到哪里了。”

“那倒是巧。”魏帝的目光望向保太后,“孩儿也请了崔将军赴宴。毕竟澈儿要结亲,也算是一家人,旨意已经传下去了。”

保太后闻言,有些不可思议地看了看皇帝,然而神色迅速恢复如常:“我还以为皇帝会选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