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止沸

二月初十, 朝议决定为时任殿中尚书的陆昭加录尚书事。陆昭固辞不受。随后,陆昭请调陈留王氏、京兆卫氏、河东柳氏、京兆韦氏、陇西彭氏、吴郡朱氏以及扶风马氏子弟选入羽林军,充任殿前侍卫。继魏允被捕, 陆冲也因事功暂以散骑常侍的职位,假羽林中郎将一职。

两日后, 朝议再请陆昭加录尚书事, 陆昭仍旧固辞。同时,金城行台在得知元湛请移都平城之后,开始集体发声抗议。中书甚至将大部分已经装车押往长安的诏书全部撤下, 重新搬回了玉京宫。

长安城内发生的种种,对于早在二月初便退还灞城的北海公元丕来说, 已经明白了然。三公之制的改革,皇权与世家的暗战, 乃是自崔谅身死熊熊烈火之后的漫长余温。京师回攻战,陆归仅仅有夺取北门之功, 相比于陆归,元丕的战机可谓大功。作为有着阵斩敌将愿望的老狂人, 元丕对崔谅自刎的决策有些不满。但如今看朝廷内的风声鹤唳, 他心中亦是五味杂陈。

他已是世袭国公,统领北镇,这样大的功勋若是在年轻时, 可谓求之不得。但如今他在北境拥兵数万,如此大的功勋除了招惹一个徒有其名的三公之位与旁人的侧目,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的好处。大胜或可名留青史, 但完胜必将引火烧身。

身为宗室, 无论是长安还是行台的世家都对他抱有浓浓的敌意。甚至为了削弱他的功勋,开始命人散布一些谣言。譬如当年凉王攻打长安的时候, 他为什么不出并勤王?此次勤王又意在何为?

对于种种泼污,元丕并不作任何申辩。其实对于当年凉王攻打长安,冷眼旁观就是他的本意。长安的帝王废除了族制,鲜卑与宗室地位一落千丈。他真想看看凉王是否能攻入长安,将政局清洗,让鲜卑和宗室恢复以前的荣光。他甚至对崔谅都不乏期待,他也知道当崔谅血洗长安时,就注定达到了此生权力的天花板。而仅仅是为了这样一个天花板,崔谅以一介寒门之资而触碰到这个高度,又付出了怎样惨重的代价。

然而当陆昭来到北镇的时候,他仿佛忽然看到了撬动时局的力量。她也是世家出身,但亦生长于皇权背景。在家学与经传登峰造极的那片雪山之顶上,又露出一片火山的灰烬,她经历过痛苦的打磨与欲望的啃噬。她将他引入局中,并向他表示尊重,但这份尊重的方式却又小心而谨慎,对于郊祀的问题表达得更是隐晦。她小心翼翼操刀,精准地切割着各个势力的利益点,以期避免任何冲突所引发的内耗。

譬如这次淄川王元湛所提及的迁都之事,陆昭甚至没有表示出任何回绝的意思。而是稍稍绕了一个弯,通过将谢颐、魏氏父子捆绑论罪的方式,绕过了皇帝和心思不明的皇子们,来试着与自己进行一场对话。而后日,便是陆昭来灞城以来使的身份正式面见自己。

二月十四日清晨,陆昭以殿中尚书身份,持天子旌节、驺虞幡,驾法簿,随众两千余人前往灞城外。驺虞幡乃前朝之最重者,每每朝局之危时,兵事之险时,多用以传旨、止兵,见之者辄慴伏而不敢动。陆昭却并不以此为重,命大部分兵员停留在灞桥以西后,仅领千人与随驾过桥。而城上的北海公元丕见天子旌幡来此,连忙命人打开城门,随后亲自下城,依礼相见。

此时以元丕为首一众北镇将领,另并元丕的长孙元澄、次孙元深,齐齐整整跪在灞城门前。

陆昭也旋即宣读了皇帝的诏书:“夫大德重义,亟闻其教,世敝国危,希遇其人。自非达义之至,识正之深者,孰能抗心卫主,舍身固节者哉!北海公丕,文辩优洽,秉尚贞悫。当要逼之切,意色不桡,厉兵诛逆,气震凶党。白刃交至,忠志不移。古之怀忠奉贞,未云出其右者。今封北海公丕为太尉,兼朔方郡太守,督北六镇军事,持节,平尚书事。”

原本元丕神色淡然,但是当他听到加封太尉一衔时,已然有些出乎意料。最后听到平尚书事的时候,面色已转为震惊。

陆昭深知元丕脾性,此行也没有带太多世家子弟,殿内禁军还要交给陈霆与许平纲,因此仅带了吴玥和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冒牌的陈留王氏王赫随行。

吴玥和王赫离陆昭较远。王赫对这些官职头衔并不熟悉,只皱着眉头不露声色地低声问:“这衔儿怎么听着和以往有点不一样啊。”

王赫自崔谅进京后,执掌永宁殿周围的宿卫,这种诏书听得多了,竟也培养出一点语感出来。

吴玥轻笑了一声,道:“你还真说对了,是和以往的不一样。你以前听的那些权臣的加封基本上是录尚书事加侍中。”碍于礼仪,吴玥也没

有与王赫多说,只见北海公元丕激动地领旨谢恩,随后引陆昭等人入城。

元丕毕竟年高,一场大战下来也是精力不济,但这次会面却不像上次那般泡脚濯足,而是衣冠齐整,连须发都精心修理过一番。

“陆尚书请坐。”元丕既入内,也不执那些虚礼,“陆侍中首破京畿,得建不世之功,倒是我等老朽汗颜啊。不知此次陆尚书是否也能成功录尚书呢?”

先前陆昭传书京畿已破,但长安北门的火光已是他拿到书信之后的事了。考虑到崔谅的兵力以及长乐宫内不可能没有严谨的布防,再加上这几日从长安城里传出的种种流言,他也不难猜出陆昭的书信乃是诳言,而自己着实被当成了七国之乱的梁王坑了一次。因此再见到陆昭,元丕也难得有什么好脸色。

陆昭忙道不敢。

元丕也懒作纠缠,以这几日长安的风声鹤唳和自己敏感的身份,能得到太尉这个加衔,他已经知道没有陆昭的推动和首肯,是不可能获得的。而朝廷没有令他立即罢兵,反而得到了仅次于录尚书事的平尚书事,他也没有什么怨言。

陆昭道:“此次请北海公共平尚书事,也是皇帝陛下对北海公的倚重。如此,北海公倒也不必急于离开灞城。”

元丕明白,平尚书事这一加官可以说让他有足够的理由留在灞城,以便观览尚书省公文。不过元丕也清楚长安城里那些人自然不会乐见自己真的入宫去平什么尚书事,不然的话不会连侍中这个加衔都不肯给。有了侍中,可以随时入觐面见皇帝,再加上执掌禁军的职权,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枢要,平尚书事。

元丕落座后直截了当道:“既不必离开灞城,也不必入皇城吧。呵,貉子可恶。大汤止沸,鼎却未冷,你急着牵扯老子进去,要做什么,老子还不知道?被皇帝摩搓得快受不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