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笔洗

风波平息两三日后, 抚夷督护部开始将部分子弟放出,首先便是将卢霑的儿子卢诞送回京中,因为并无证据证明其涉及械斗之事。不过宗室与寒门在长安的风评却一直不能扭转,众人皆道宗室寻衅侵夺民产,那些附庸的寒门清流也是助纣为虐。虽然皇帝公开斥责了元孚与徐凤等人的作为, 但是弹劾的奏章仍然接连不断。甚至彭耽书都亲自表明, 此案若元孚、徐凤二人无罪,则魏无需立法矣。

为了尽快平息此事,元澈不得已让廷尉立案彻查, 如此方将元孚等涉事之人接回京中,然而徐宁之子仍不得归。最后元澈只得召见了魏钰庭。

见礼已毕, 元澈手指敲了敲桌案上的奏疏:“中书来看看吧。”待魏钰庭翻看时,元澈继续道, “元孚有一句话倒是说得没有错,世上难得忠才俱贤。元孚忠心可嘉, 才却不堪,被人做局而不自知, 九卿高位, 真是抬举他了。还有涉事的几个后辈,除了魏兰时无功无过,余者连帮扶之力都无。朕有时都好奇, 宗室寒门是否真的无人可用?”

魏钰庭已然翻了两三封奏疏,闻言便将奏疏放下,恭谨答道:“这是臣教子不善。其实臣与徐宁、卢霑等人, 俱是从卑微而起, 最少的也任职十年了。十年光阴如梭,昔日小吏,

今朝枢臣。晚辈们起家官便是功曹循吏,未曾体悟前人苦难,而骤享殊荣,未及臣格,先毁初心,故有今日之祸。臣想请陛下开恩,将臣劣子贬至荆州边县,暂作试守。”

所谓试守,便是代任,一县县令或因年老退任离职,一般朝廷会委派察举入选者担任试守,期满无过便可转正。不过试守地位大多卑微,常被地方长官给以颜色,工作量也极大,一县试守也常被戏称为“县内拾遗”。魏兰时身为中书令之子,去做这个职位,往小了说是卑用,往大了说,也会影响其一生的政治前途。

魏钰庭之所以敢做的这么狠,也是有自己的考量。随着寒门在这次事件的处理失败,和行台的矛盾不会减弱,反而会扩大。一旦未来双方陷入殊死搏杀,能够保全他这个儿子的不是苏瀛执掌的扬州,而是陈留王氏所执掌的荆州。如果儿子可以在边地默默积功,一方面可以避开长安的政治漩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所锻炼。既然不懂得如何受气、如何有效反击,那就去学。如果连一县试守都不能够做好,就算来到中枢也只是速死。

元澈也没有料到,因此慨然道:“中书心迹如何,朕自然明白。况且依你家长子才华,也不应止于此,此事稍后再论。徐宁昨日来见朕,言其小儿无辜,不知中书如何看?”

魏钰庭闻言也是心情复杂,徐宁才能格局究竟如何,虽然不至于白璧无瑕,但也绝非风评所言污秽不堪。陆家借此时机来针对一个寒门的中书侍郎,倒并非仅针对徐宁的打压。

如今权力角逐日益激烈,长安一直想掌握司州执政权。虽然皇后是行台名义上的执掌者,但具体执政权力的细分,长安仍有太多文章可以做。按照他所得知的情况,陆昭现在并非一味重用世家,寒门的江恒、李度、刘光晋等人都颇受重用。魏钰庭早年与江恒、刘光晋都有一些交谊,彼此同为寒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认同。如果再能联系司州地方的一些寒门官吏,未必不能对司州加以渗透。可是陆昭在此时不惜动用廷尉的力量,对徐宁和元孚进行不遗余力地打击,就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皇帝的执政以寒门为基础,而徐宁无疑是寒门最早时期的代表。陆昭明面是在打击徐宁,但实际上是逼着整个执政阶层自己除去寒门清流圈子的篱笆。当寒门和清流被质疑与讽刺时,执政者不再以是否属于寒门而论。如此一来,他如果再想通过寒门之间的认同感来拉拢其他执政者,自然就困难得多。

而且徐宁做倒如今这个位置,也算是高位,其余寒门为保自身之洁而放弃徐宁甚至对其反倒清算,都是附和利益的。至少还在混秘书、主簿的寒门子弟早就对中书侍郎这个位置望眼欲穿,即便他魏钰庭有心维护内部团结,但选择面前,人人都是趋利的。

魏钰庭深思片刻后,涩声道:“徐家公子处事确实不当,徐侍郎本身也有责任。陛下不妨先对其稍稍冷落,来日再择职事与之。”

元澈点了点头,魏钰庭这么做他能理解。尽管在外人看来,这种行动有些不识大体,枉顾寒门的利益,但是同为君臣日久,元澈也明白魏钰庭的不易。无论世族还是寒门,最怕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内部人。薛珪可以为了利益和陆昭合作,但对于自家子弟,分宗除名根本不在话下。情的纠葛是模糊的、不可控的,利的选择却是清晰的、可预判的。

如今寒门并不全以魏钰庭为马首是瞻,徐宁做倒现在这个位置也必然拥有自己的力量。徐宁此人如何,他与魏钰庭都有所了解。魏钰庭如果此时带着整个寒门去和陆家掰腕,那么所受的损失与打击,完全不能抵抗徐宁归来后所产生的威胁。徐宁或许就会反过手来,直接挤走魏钰庭,自己来当这个中书令。

为了大局牺牲自己,还是放弃大局保全自己,选择后者都很正常。

然而此事对于东西两都的纷争,不过是一个开始。

不过元澈也没有全然放弃:“现在薛家的粮船还在淳化,不日就要启程,此事是否还可追回?若要追回,是否还要舍博阳侯?”

魏钰庭思索片刻道:“回陛下,依臣看,薛家的粮船不必去管。粮船所集钱米,大多来自三辅和秦州。虽然名义上是私人捐输,但世上哪有不图名利之事?如今陆放执掌秦州,没有陆归拥有的军功和威望,不大可能冒险以事权来交换钱粮。此次事件更有可能是佯装做局,为的就是把博阳侯拖下水,并给朝廷施压。而这些米粮,只怕事后还要还给那些本地豪族。”

“陛下不如就放下此事,让这些人运粮出去,不仅如此,还要大张旗鼓地赞扬。至于博阳侯,小惩即可,只是近期不要再让其露面了。只要能从这件事上快速抽身,朝廷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北镇和荆州。”

“如今世上大凡明识者都可以看得出,长安与洛阳的权势,注定此消彼长。对于长安来说,已经不能仅仅因惠民德政而枉顾行台权重、陆氏权重这一事实。如今的皇后,早已超越了当年的贺家。朝中有贺祎的执政强势,在外也有不输凉王的军事实力。如果任由其野蛮生长,洛阳未来必会因荆州战事而成为贯通南北之枢纽,而长安则会变得更加可有可无。”

“陛下眼下能够钳制行台的中坚力量,并非长安的宗室与寒门,而是荆州与北镇分别对于洛阳和秦州的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