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晴天霹雳(第2/4页)

徐辉祖的脸又抽了抽,差一点想将手里的棋子直接朝朱棣的面门上摔过去,再豪气地骂一声入你娘。

而在这殿外头。

一个小脑袋探头探脑,很快又缩了回去。

而后,这小脑袋的主人就一溜烟地往徐皇后的寝殿跑了。

“皇嫂,皇嫂,出事啦,出大事啦。”

皇后徐氏近来身子好了许多,此时正在寝殿里悠闲地喝着茶,一听声音便晓得是伊王朱木彝。

她轻轻蹙眉,埋怨道:“又怎么啦,冒冒失失的。”

伊王朱木彝摇头晃脑地道:“嫂嫂,皇兄要做王夫人呢。”

徐氏听的一头雾水,皱眉道:“什么王夫人?你又胡说什么,待会儿陛下晓得,又要罚你。”

伊王朱木彝有些害怕,却又努力地挺起胸膛道:“方才臣弟亲耳听到,陛下对魏国公说,他将张安世当宝贝一样看,不舍得让他娶徐家的姑娘,张安世是贾宝玉,徐姑娘便是林妹妹,这坏人好事的,不就是王夫人吗?我万万没想到啊,皇兄……皇兄能有这样的坏心思,我不答应他这样干。”

徐皇后:“……”

徐皇后深吸一口气,沉吟片刻道:“你再去打探。”

“好嘞。”伊王朱木彝兴冲冲的,便又跑了。

徐皇后侧坐着,若有所思,心里权衡着什么。

徐静怡可是她的亲侄女,现在这个样子,自是非张安世不嫁的。

据她所知,陛下对这门亲事,也一直很是满意的,却不知这一次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只可惜用不了多久。

远处便听到伊王朱木彝的哀嚎,和朱棣的咆哮:“朕早看见你了,你这混账东西,你上辈子做贼的吗?滚蛋!”

……

国子监祭酒胡俨至翰林院公干,主要是到国史馆里借书。

今日和以往不一样。

以往翰林们听到胡公来了,一个个都热情的凑上来,嘘寒问暖。

胡俨的名声很大,而且学问极好,是翰林们的楷模。

可今日,国史馆的几个翰林,却慵懒的样子,很是敷衍。

胡俨耐着性子,总算将想要找寻的十几本书挑中了,于是抱着书,默默地离开。

背后,有人窃窃私语:“胡公今日……”

“什么胡公,分明是投机取巧之辈,只怕是为了入阁,所以才想攀附东宫,如若不然,张安世那小贼,他怎么就夸得下口?”

“张安世他不是人……”一说到这个,便有人内心刺痛。

“我看胡公不像是这样的人,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误会?这天下皆知的事,能是误会吗?堂堂天下一等一的清流,竟做出这等事,实在是贻笑大方。”

“或许……可能只是看走了眼。”

“若是看走眼,那也好不到哪里去!哼,要嘛是奸,要嘛是愚,这愚人与奸人有什么分别?”

偶尔……胡俨总能从一些窃窃私语之中,听到这些议论,他已习惯了,只能苦笑。

他还听说,夏原吉不许有人在户部提及他胡俨的名字,那夏原吉心眼小,已将胡俨当做奸贼来看待了。

“老夫……”突的生出来的无名业火,又被浇灭。

他还能如何呢?跟人解释吗?解释不清了。

一哭二闹三上吊?他自认自己也干不出这等事。

只能默默地承受,假装听不见,看不见了。

他抱着书,此时身子微微有些佝偻。

一旁,突的有人道:“胡公,我来帮你。”

胡俨朝那人看去,却是一个年轻的翰林,这个人他认得,是杨士奇。

杨士奇一把抢过胡俨的书,抱在手里,口里道:“胡公应该带个文吏来。”

胡俨苦笑道:“不想劳烦别人罢了。”

二人其实没多少交情,所以二人一前一后地走着,各有心思。

尤其是杨士奇,他神情有些憔悴,抱着书,思绪又开始飘飞到了九霄云外。

却不知是不是地上有一块石头,杨士奇猝不及防的,猛地打了个趔趄。

整个人随着书摔在了地上。

胡俨一看,先搀扶起杨士奇,才弯腰去拣书,一面道:“杨侍讲啊,年轻人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啊,老夫瞧你脸色不好,人生在世,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这天底下,哪里有比自己的身体更紧要的事。”

杨士奇一脸惭愧的样子,也跟着拣书,见胡俨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他有些忍不住了,便道:“有一件事,下官想了足足一个多月,越想越不明白,越想越糊涂。”

胡俨听罢,露出好为人师的样子。

不,他本来就是天底下最大的老师。

胡俨便道:“你说来无妨。”

杨士奇带着几分为难道:“这……这里说话不方便吧。”

胡俨笑着道:“你我又非受人瞩目的人,能有什么妨碍呢?”

说着,他苦笑,要知道,不久之前,即便是阁老,都敬重的称他一声胡公。

杨士奇想了想,便道:“胡公的学问最是渊博,下官想要请教,这圣人教诲之中,读书人应当如何获取知识呢?”

“这个容易。”胡俨奇怪地看了杨士奇一眼,他觉得杨士奇不该问这种稀松平常的问题,倒是耐心地道:“《礼记·大学》有言:‘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随即胡俨又道:“东汉的郑玄言:所谓的致知,即是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不过到了宋时的时候,大儒司马光又将此知视为‘抵御外物诱惑,而后知晓德行至道’,因而这格物致知,倒不如说是致德行之意。自然老夫对此,倒是与朱熹圣人相同,认为此言应当是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之意。”

胡俨笑道:“终究还是朱熹圣人更胜一筹,郑玄所言,倒是颇受东汉和魏晋的玄学影响。司马光之德行之说,又过于笼统,怕也不足为信。”

杨士奇低头,却依旧愁眉不展的样子。

胡俨便奇怪道:“怎么,老夫回答得不满意?”

“不不不。”杨士奇苦笑:“下官听一人说了一番话,因此近日才愈发的糊涂了。”

“你说来听听。”

“心即理,知行合一!”

“哈哈……有趣,有趣。”胡俨笑了笑:“这是何人所言?”

杨士奇却是抿唇不语,他不敢说张安世,怕被人笑话。

胡俨见他不言,便道:“你是入了痴,有时读书是这样的,老夫偶尔也会如此,只是许多话,乍听之下似乎玄而又玄,实际上,其实也不过如此。”

杨士奇很是真诚地作揖:“多谢胡公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