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价值连城(第3/4页)

邓健一时说不清,说张安世变了,是觉得他没良心。可说他没变,又不对,因为从前的张安世,确实没心没肺。

到底是变没变呢?这已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邓健决定不再思考如此复杂的问题了,此时怒气已尽散,看张安世的目光也不自然地亲和起来,道:“好,都听公子的……”

说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低声道:“回来啦,咱回来啦。”

此时,邓健的感受,是寻常人无法想象的,游子回乡的喜悦,又算得了什么?邓健不只是海外归来的游子,却是真正地经历了无数的煎熬和生死。

如今,看着故人和故土,如此真切地在自己的眼前,那曾经一次次做梦才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景象,让他又忍不住失声痛哭。

张安世拍着他肩,温声地道:“乖,别哭啦。”

“嗯,嗯,不哭。”邓健吸了吸鼻子:“走,回京……回京……”

张安世道:“京城现在和从前不一样了,咱们这一路进京,有些话,我交代一下,到时见了陛下,怎么复命,里头却大有玄机。”

邓健道:“好……”

他干脆利落。

……

邓健是谁?

满朝文武,一头雾水。

不过消息却传来,下西洋船队的副使邓健返航。

似乎还完成了什么壮举。

当然,这所谓的壮举,其实朝中许多人,都是漠然以对的。

下个海而已。

在文臣们、眼里,下海的……都是宦官和贱民,百姓若不安分地待在自己的土地里耕种,便属于不能安分守己的典型。

原本朝中的许多人,对于下海就颇有微词,现在回来了个太监,显然算不得什么。

武臣们对此也是摸不着头脑,大家正热衷于研究热气球呢,没其他的空闲。

虽说有人关注水师,可大明的所谓水师,主要还是内河为主,负责巡逻河道用的,而且只作为辅助作用。

可朱棣还是召了百官来,进行了一次仪式。

当邓健出现在崇文殿的时候。

百官们见他的模样,有人忍不住掩鼻,有人只觉得这是哪一条街上的乞儿。

邓健却是行礼如仪,虽是离开已久,可宫里的规矩,他一丁点也没有落下。

最终,邓健叩首道:“奴婢……不辱使命,特来复命。”

他中气不足,说话也是含糊不清。

朱棣细细地打量他,禁不住动容。

于是朱棣的声音也不自然地温和起来,道:“朕听闻,你在海外漂泊了两年?”

邓健道:“陛下,奴婢不是漂泊了两年,是代陛下巡海两年。”

朱棣听罢,更是受用了,凝视着邓健道:“这海外……如何?”

“海外不甚太平,他们听闻奴婢来自大明,却都一头雾水。”

朱棣微笑道:“这些番人,孤陋寡闻,也是理所应当。”

邓健道:“不过他们得知奴婢乃是打东边来的,倒是偶有人……对奴婢提了一个词儿……”

朱棣不免好奇,道:“什么词?”

邓健道:“说奴婢乃是元人。”

此言一出……

解缙等人立即知道坏事了,一个个小心翼翼地观察朱棣的反应。

果然,朱棣豁然而起,踱步起来,拧着深眉道:“元人?”

“是啊,当初鞑子西征,建立许多的汗国,也将中原的境况,带去了天下各处角落,所以天下各处,都知有元。”

朱棣这个人……有两样事,你说了他就难免不痛快。

一个是鞑子,毕竟对于朱棣而言,横扫大漠,乃建立不世功业的捷径。

想要和唐太宗相比,有什么比教胡马度阴山,亦或者是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更让子孙后代铭记呢?

朱棣沉声道:“外间,还将我大明当元朝吗?”

“是的,船队航行的越远,大家便越这样认为,任凭奴婢如何解释,他们也不肯听。”

朱棣叹息道:“蒙元国祚虽短,却也有它的长处。”

说罢,又看向邓健道:“你此行还有什么见闻?”

“海外有诸多奇珍异宝,有许多东西,奴婢也叫不出名字,只是奴婢此去,所为的并非是这些奇珍。”

朱棣脸上的横肉颤了颤,心默默的有点痛。

宝贝……你竟然不带回来?

邓健道:“这是因为安南侯,此番教奴婢出海时,谆谆教诲,说是将来大明的希望,就在海洋,得大洋者,得天下也,百姓想要安居乐业,再不饥肠辘辘,就非下海不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江山社稷……”

朱棣压压手,不耐烦地道:“到底带回来了什么?”

邓健道:“安南侯所交代的粮种。”

“粮种?”朱棣皱眉起来,不由得哭笑不得。

百官莞尔。

朱棣道:“就只带回了这个?”

邓建道:“若是能移植我大明,则是无量功德,便是天下的奇珍异宝,加在一起,也不及它万一。”

朱棣看一眼张安世。

随即,微笑道:“价值连城就价值连城,何须要说什么加在一起,也不及万一呢?不过……你此番辛苦了。”

邓健便叩首,哭道:“奴婢算不得辛苦,只是这一路来,追随奴婢的将士,死伤极多,奴婢与干爹分开的时候,有三艘船,三百二十七人,可如今回来时,只剩下六十九。伤者又占了一大半。那些死亡者的家眷……迄今还在盼他们的家人平安而返。只是现在……他们的尸骨也无法领回,只好任他们客死异乡……”

朱棣不禁感慨道:“哎……真是不易啊,你放心,朕自会抚恤。”

“陛下。”

却在此时,解缙站了出来,道:“下海之后,壮丁的折损极大,宝船的船队,壮丁的伤亡尚还能接受,若都如这邓健这般,活下来的人十不存一,臣只恐……会大大地降低我大明的人口,何况……这死者的家眷……悲怆至极,上苍有好生之德,以臣愚见,下西洋固然乃国策,不可更改,可像邓公公这般,如此冒进,却是大大不该。”

朱棣面无表情,对于解缙的话,没有回应,而是看向邓健道:“朕还听说,你下了西洋,却是从倭国回来的?”

“是,奴婢带着罗盘,一路向西,走着走着,两年功夫,就到我大明海域了。”

“这是何故?”

邓健道:“安南侯从前交代,说是咱们长在一个球上,若是一个球,那么……只要朝着一条道走,总能回到原点。”

这一下子,众臣忍不住开始窃窃私语起来,都觉得匪夷所思。

朱棣也大为震惊:“是这样吗?天地竟是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