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赵王有疾(第2/3页)

里头许多需要考量的事,尽都思虑到了。

学籍则证明了身份,免得良莠不齐,或是有一些小学堂出来的读书人,无法得到文凭,没有读书的凭证,在就业方面,难免揪扯不清。

同时,也可免使学堂不一,所教授的知识过于混乱,设置各学科,同时对某些学堂进行一定的管理,也免得有人以学堂之名招摇撞骗。

而且有鉴于需鼓励更多的平民子弟进学,又予以奖励,也可使平民更愿意将子弟送入学堂。

朱棣看得颇认真,他毕竟只善于决策,而厌恶繁琐的行政事务,而杨荣却将各处的情况都想的周全了。

而这封奏疏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尽量的增加军民百姓读书的可能。

另一方面,也使各处学堂进行规范化。

再有,最好将学堂的教育,与新政产生联系,使这些读书人,将来肄业,便可为朝廷所用。

朱棣看罢,深锁眉头,禁不住道:“杨卿看来……没少在这直隶的学政上头下功夫。”

“陛下何以见得?”亦失哈带着几分好奇道。

朱棣道:“这奏疏之中,提及到了直隶读书人的具体数目,还有学堂数目,甚至还举出了不少的事例,若是没有足够关注直隶的学政,绝不可能将这些东西,信手捏来。杨卿只怕早在两年前,就已未雨绸缪,暗中搜罗这学政的讯息了。”

亦失哈听罢,顿时哑口无言。

他心头不免有些后悔,早知如此,他也早该关注这件事,如此一来,到了现在,也可在陛下面前露一手了。

论起来,这杨荣确实可以称之为深谋远虑了。

亦失哈倒是在此时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随即道:“对了,陛下,奴婢刚刚得了东厂的奏报,说是……解缙的船,已至松江口了。”

朱棣听罢,只是抿了抿唇,没有回应。

从爪哇来的消息,虽是快船送达,可基本上,这快船的消息,也并没有比解缙快多少。

解缙的舰船,也是一艘邮船。

因为大明与海外诸藩联系日渐紧密,藩王所携带的家眷、随员众多,动辄就是数万户的迁徙。

而这些人,毕竟在大明依旧还有许多的故旧,人在他乡,对于亲友的思念更深,因而书信的往来十分频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物品的馈赠需求也是极大。

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少的船行,纷纷推出了邮船的业务,将爪哇、安南、新洲、吕宋等地的书信以及需邮寄的包裹,送回大明本土,在装载大量邮件的同时,也可趁此,做一些客船的买卖,因而……大明与这几处地方的航线上,几乎每隔七八日,就有邮船出入港口。

解缙至松江口下岸,其实此时他的年纪并不大,却已是饱经风霜,肤色也黝黑了许多。

他来到华亭县的驿站暂时住下,当地的读书人和士绅,听闻解缙抵达,竟纷纷来拜访。

看着这诸多纶巾儒衫之人,纷沓而来。

解缙不敢怠慢,听着他们的慰问之词,解缙不由得泪水纵横。

六年了,这六年来,他人在异乡,万里之外,犹如漂泊之浮萍,可以往的一切,却都埋藏在心底,依旧记得牢固。

如今,终于回到了此地,难免哽咽难言,这曾经熟识的一切早已远去,可现如今,却又猛地出现在眼前,疑如梦境。

当夜,带着万般触动,与人细谈了一夜。

到了次日,却不得不出发,继而往镇江,再由镇江入南京城。

他乃长史,也是赵王的使者,自然而然,第一件事,便是去礼部递交了赵王的奏疏,随即在礼部候命,随时听诏。

不过奏疏递上去,皇帝却没有立即下旨召见。

倒是他在鸿胪寺下榻的时候,来拜望他的人,竟如过江之鲫。

京城之中,经历了一次陈情之后,百官之中,虽有不少人并没有牵涉进逆案,却也不乏有对新政颇有微词者。

而读书人,就更不必提了。

几乎所有人,心里都笼罩着一股沉重。

解缙的回京,总算让他们感觉似有了几分慰藉。

当然,慰藉只是暂时的,谁都知道,陛下已疏远了解缙。

属于解缙和解缙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又过了数日,才有旨意来,命解缙至朝议时觐见。

皇帝没有私自见他,而只是安排在朝议时觐见,因为朝议时是准许各藩国的使节列席的。

由此可见,皇帝对解缙没有半分的情分,只将他当做是寻常的藩国使臣看待而已。

这一日,百官汇聚。

张安世也早已来了,他入宫最早,先去见了朱棣。

朱棣则是取了杨荣的奏疏给他看,让他酌情删改。

张安世只粗粗地看了一遍,便道:“臣回头,让长史府那边再细细的梳理一遍。”

朱棣颔首:“如此甚好。”

张安世这时候却道:“臣还有一事……”

朱棣道:“尽言。”

张安世道:“长史府书佐于谦,为人稳重,忠实可靠,此番也随臣入朝觐见。”

郡王的长史府,相当于一整套机构,里头的官职大小不一,长史、司马、主簿、功曹、录事、兵曹、书佐、门吏等等官职,张安世很久没有向朱棣举荐过人才了,现在突然一个区区的书佐,竟是突然提及。

听到这个名字,朱棣倒是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一般,他笑了笑道:“噢,是一个举人,起初还不肯去你那任职,是你请朕下了旨意,他才不情不愿的来的那个?”

张安世脸上有一瞬间的尴尬,而后道:“正是。”

朱棣微笑着道:“也好,你难得欣赏一人,如此尽心举荐,那就好好的培养吧。此人有什么长处?”

张安世这才神色自若起来,道:“平日里,他可为书佐,或为功曹,可若是国家危难的时候,这样的人,必是扶大厦于将顷,挽狂澜于既倒之人。”

这个评价,对朱棣而言,实在是过于夸张了,他没有对此多说什么,只笑了笑道:“时候不早……该上朝了。”

说罢,朱棣便举步赶去崇文殿,升座。

百官山呼万岁。

长史府书佐于谦,则只能站在殿外。

是的,有资格能在殿内的人,其实并不多,绝大多数大臣,只在殿外听宣,偶尔能从殿中,听到一些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奏对。

不过他很快,就注意到了一个人。

于谦乃是郡王长史府的书佐,其实理论上,也属于外臣,当然是与藩王的藩臣们在一起的。

而有一人,很快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甚至于谦见有许多人,都用仰慕的眼神看着此人。

直到有人嘀咕到解缙二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