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张安世的毒计(第2/3页)

这么多年的积蓄,总不可能全数功亏一篑吧。

周举人沉了沉眉道:“再想办法收购一些锦衣卫的粮,继续试探一二,栖霞那边,我已教人去打探了。”

“除此之外……”周举人道:“刘知府那边,也要想想办法,哼,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想置身事外吗?”

“再有,就是各地的保长和甲长那边……也要教他们弄出一点动静……”

周举人落座,呷了口茶,依旧沉着一张脸。

从前他还会用几句仁义礼信之类的话来遮掩。

可今日,连这些之乎者也的仁义道德,也没兴致讲了,只是道:“而今,关乎到了大家的家业,是生是死,就看这些时日,诸公切莫灰心!”

众人摇摇头,皆是露出苦笑,却还是尽力地勉强振作。

……

开封府内一处租赁的小楼里,时常有人进出。

锦衣卫总旗王武,以及模范营的队官周虎,太平府文吏曾长人等,每日负责售米和施粥的情况。

其中曾长负责施粥,王武负责巡视,严防作奸犯科。模范营的周虎,则负责保卫。

最新的一份秘密诏书,已经送了来,三人看过之后,当下议论之后,随即,便开便开始分头行动。

不久之后,在东城的粥棚那边,便有文吏开始敲锣。

这又是施粥的日子。

许多流民聚集于此,每日就等这一日两顿的粥水度日。

“都来,都来……”

乌压压的人潮,极安静地朝着这边涌来。

文吏高呼:“今日起,所有人要登记,东城这边,设东城生产卫,锦衣卫总旗官暂任卫指挥,大家登记自己的姓名、年纪,各领木牌。”

一连在此吃了七八日,流民们对于这里的文吏已经有了一定的信任。

毕竟白吃白喝,按照以往官府的规矩,想得赈济,可不容易,何况那粥水也不是人吃的。

可在这儿,却是实打实的米粥,不只如此,从一开始只是稀粥,现在这粥水,非但没有下降的趋势,反而里头的米越来越多,越来越粘稠,这每日的粥,都快要变成白米饭了。

即便是在丰年,他们的伙食,也未必有这样的好,何况是现在这个时候。

人经历过大灾,历经过生离死别,吃过了树皮和土,才会格外珍惜现在来之不易能吃粥的日子。

当下,几乎所有人没有犹豫,果然,粥棚边,开始有几个文吏摆了案台,预备了一个个竹片,流民们上前,口述自己的姓名,年纪,以及一些特征。

随即文吏便根据他们的籍贯和年纪,用不同的竹片记录下来。

因为大灾,所以百姓们成了流民,而如今编户齐民,就成了重中之重。

每十户为一队,百户设百户,此后东城这边,设一千户。

之后,再根据人的年纪、性别,进行不同的区分。

文吏曾长,负责老幼妇孺的事宜,所有的老幼,统统都编在了一起,女子负责缝补,搭建灶台,同时帮衬着洗米熬粥,烧柴。

自然,其中十三岁以下的少年,则由一些人识字的书生带队,搭一些棚子,教授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

这是太平府里的经验。

虽然这种学习十分的低效,而且所学极为粗浅。

可只要你将孩子们聚集起来,哪怕只是教授他们拿着柴棒在地上笔画,对于人心的鼓舞也是极重要的。

人勉强可以吃喝,有了气力之后,却看着远处,那些少年们,跟着人诵读诗词,足以让人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

正因如此,在远处郎朗的读书声中,负责帮衬着熬粥、烧柴、缝补的妇人们,几乎都定下了心来。

曾长所做的,除了登记,负责孩子的教育,便是妇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此外,便是模范营的周虎,他挑选了百来人,又带着几个模范营的校尉,将他们组织一起,发放的只是寻常的木棒,对他们进行操练。

除了操练,就是负责一些简单的治安,或是再挑选一些人,教他们至沿途的官道上巡视,护卫粮道。

这些汉子,每日所吃的粮,都比别人要多一些,而且挑选出来的人,尽都是有婆娘或者是有孩子的。

有孩子在东城这边,供给吃喝,还教授读书,有婆娘安心的在给人缝补。

再加上他们自己也得了锦衣卫的恩惠,此时即便是让他们去较远的地方,承担一些护卫工作,也绝对的放心。

至于其他的壮丁,已被王武进行组织,有的专门负责巡检,有人负责修桥补路,还有的……负责运输,甚至还有专门的百户,带着人去收敛附近的尸首掩埋。

一个千户编制的建筑队,则负责伐木,直接在东城附近,开始修建茅草屋子。

原本这些流民,没有栖息之地,哪里有口吃的,便聚集于此,可现如今,却需给他们提供遮风避雨的所在。

新建来的茅草屋子,先分配给了孩子们学习之用,夜里也让孩子们栖息。

此后的屋子,则给老人和妇人们暂居,壮力们依旧还宿在城外的荒野里头。

不过似乎没有人有什么怨言。

“谁勉强识字的,来,都过来。”时不时,有文吏大呼。

紧接着,有人怯怯地出来道:“俺……”

“名片呢?”

文吏看着那怯怯的少年,这少年应该算是成年,并没有去读书,而是作为壮丁,负责在附近挖茅坑,他此时一脸灰头土脸的样子。

这少年取出了竹片,文吏只看了看:“刘建业,这名儿……看上去也不是寻常农户家的……”

“我家从前有一些地,家里有人读过书……”刘建业道。

文吏也不多废话,直接道:“好,跟我来。”

那文吏便又挑选了十几人,方才领着他们,抵达一处地方。

这新屋子已挂起了牌子,上书医药所。

里头两个穿着儒衫的人出来,似是大夫,很快,这刘建业就成了医药所的学徒,专门负责给大夫们打下手。

因为环境糟糕,所以生病的人很多,刘建业虽是徒工,却十分忙碌,他要负责分拣从太平府运来的药材,有时也需跟着大夫去治病,或是照料一些患者。

过了七八日,突然外头传出大呼:“来搭把手,搭把手……”

有人大呼大叫着。

刘建业出来,随即……便见护卫队又押着几个大车来,站在大车上的人,口里大呼着。

紧接着,许多壮丁蜂拥过去,刘建业认得,其中一个是他的爹,刘俭。

刘俭也粗通一些文墨,现在成日跟着文吏后头做帮手,此时他歇斯底里地大吼:“卸好货,先送库房……手脚慢一些,轻拿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