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耻(第2/2页)

不提虏兵锐气严重受挫,就算平燕王屠哥真提兵渡淮南下,大越在淮河南岸有靖胜军、骁胜军、宣武军外加天雄军一部、选锋军一部及燕部援骑总计十二万精锐战兵,以及八万诸路勤王兵马相待,他不惮将反攻河淮的会战提前到这个冬季。

徐怀将提举天下兵马勤王招讨使司行辕迁入寿春城中,除了刘衍率一部兵马坐镇庐州,主持淮西难民返乡、休生养息等事,魏楚钧所领的五路度支使司行辕也应徐怀的要求,一同迁入寿春城中。

作为淮中重镇、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寿春,在经历新一轮持续一年半之久的淮南会战之后,再度变得残破不堪;大体只有内城建筑保存完好。

不过新驻进来的宣武军将卒士气高昂。

宣武军在此前的战事中,所斩获的战功没有那么耀眼,但也陆续有一部分将卒在寿州霍邱、六安两县得到授田。

江南素来物价腾贵,汴梁沦陷,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南涌,使得江东、浙东的田价更是飞涨到一个极其离谱的地方,一亩良田动辄二三十贯甚至三四十亩钱。

也就是说,就算朝廷在江东、浙东等地放开军卒眷属置办田宅的限制,提着脑袋上阵的将卒,每斩获一颗虏兵首级,也仅能换得一亩田地。

然而在六安、霍邱等地军功授田,一颗首级功就能换屋舍两间、菜田两亩、桑麻田三亩、水田五亩(以三十亩为限);兵卒服役期间,其户摊丁入亩的田税减半征收,剩余一半则以一部分兵饷进行抵冲。

兵卒满十年退出营伍或致残退役、或战死,授田一次补足到三十亩,期间立功授田已满者,另给相应恤银若干——其个人名下的口粮田作为功勋田,减免所有田税;县乡吏员以及官办诸场遇缺,优先从退伍老卒中补选,军卒子弟从业及科举的限制一律取消,甚至还有优待。

相比较以往,军卒待遇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士气如何不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