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第2/3页)

狄思科快速扫了一眼注意事项上的内容,发现上面只写了检查出勤率和就餐率,并没有解释“查两堂、刹两风”,心知这是组织员有意提点自己,于是他很诚恳地与两位组织员道了谢。

跟组织员聊到下一位学员来报到,他才带着行李离开了。

*

国企班开课时间在暑假,但此时的校园里依然热闹,这一届的省部班和中青班还没有结业,学校的林荫道上,来来往往的都是夹着课本,行色匆匆的学员。

狄思科一路打听着,找到了国企班的宿舍楼。

走到212宿舍门前,他先敲了敲门,隔了几秒,听到一声“请进”,才用钥匙开了门。

宿舍是四人间,但是考虑到居住的舒适度,后勤只给每个宿舍安排了三名学员。

狄思科进门时,他的两名室友已经到了,一个在用扫帚扫地,另一个在用抹布擦窗台。

“你是狄思科吧?”其中一个寸头中年人笑着问。

不等狄思科答话,另一个稍显年轻的矮胖男人说:“这还用问,电视上天天见的,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狄思科放下行李,有点尴尬了,纪录片播出以后,他经常遇到这种状况,人家能喊出他的名字,但他不认识对方呀!

好在1.0的裸眼视力救了他!

进出党校大门、食堂和图书馆都需要通行证,所以学员们通常会把学员卡别在衣服上。

狄思科的好视力,让他准确叫出了对面二人的姓名。

寸头的叫邹舟,矮胖的叫张茂年。

二人相继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邹舟是一家军贸公司的老总,搞航空工业进出口的,也是北京的。

张茂年是江西建工的副总,今天上午下了火车就来报到了。

“我手上有灰,就不跟小狄握手了,”张茂年晃了晃手上的抹布说,“小狄现在是我们那边的名人,哈哈,没想到能在党校见到电视里的人!”

狄思科比室友小了十来岁,叫他一声小狄,在场三人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瞧着水盆里的水已经黑了,狄思科端起水盆去卫生间换了一盆清水,笑着问:“您在江西还关注着我们腾飞的发展呢?”

“哈哈,那肯定得关注呀!我们省里要求全省所有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集体观看学习《绝处逢生》这部纪录片!你跟马援朝,还有一个女同志,叫翁什么来着,忘了是翁佩霞还是翁佩云了,在我们当地可是名人!”

狄思科:“……”

艾玛,他还有这份殊荣呢?

当初他们拍摄纪录片的初衷是给腾飞的产品做广告。

因着没能赶上他媳妇投资的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才退而求其次,选择拍纪录片的。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他们只求给腾飞多博得一点关注。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巨大差距。

《绝处逢生》这部纪录片,是第一部 真实记录国企改革过程和细节的纪录片。

每周在中央台播出一集,总共五期节目,就播了一个多月。

纪录片播出以后,尤其是从第三期播出以后,好几家国字头大报都根据纪录片中的内容,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腾飞领导层的某些操作,也在经济界引起了一番讨论。

腾飞成立四十年,有过高光时刻,也经历过险些破产的窘境,当纪录片的最后一集播出,狄思科代表腾飞公司出席签字仪式,正式并购人合软件公司的时候,收视率达到了节目开播以来的最高峰。

这种绝地反击的情节本就激动人心,再加上纪录片后期配的煽情音乐,连狄思科这个当事人都跟着鼻头发酸,猛男落泪了。

现实里,腾飞还要面对很多问题,改革仍在继续,但纪录片里的腾飞已经凤凰涅槃,绝处逢生了!

在国企改革频频遭遇瓶颈的当口,这样一部纪录片无疑会给国企改革打上一剂强心针!

所以,首播结束以后,电视台又在其他时间段安排了重播,甚至还发行了VCD版本。

狄思科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由在内心吐槽,除了腾飞的自己人,谁会买这种VCD碟片啊,在电视上看看就差不离了。

听了张茂年的话,狄思科才恍然,这VCD的目标客户是全国的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

换做是他的话,如果知道有一部国企改革成功的纪录片发行了VCD影碟,八成也会帮忙冲销量,买一份回来学习学习。

三位第一次见面的室友,虽然年龄上有些差距,但狄思科平时接触的同事都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加入谈话毫无违和感。

狄思科偶尔也会想,要不是家里还有两只状况百出的小崽,他的心态恐怕早早就进入中年了。

邹舟报到的时间比较早,打听到的消息也比他们多,闲聊的时候便透露:“每个支部都要划分几个小组,组织员说咱们一支部大概会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8-9人。可以自己组队,也可以等待支部分配,不过,我建议咱们最好自己找人组队。”

“这个小组主要是做什么的?有小组作业么,还是别的什么?”狄思科问。

张茂年以前来党校学习过,算是有经验的学员,颔首说:“咱们每节课后都有小组讨论,有小组课题报告,小组成员还要轮流代表小组,在全支部的讨论上发言。所以,咱们最好能自己挑选组员,组员里需要笔杆子硬的,嘴皮子利索的,还有资料检索能力强的。”

要是摊上那种惯于空谈的组员,对其他成员来说,简直是噩梦。

他觉得邹舟和狄思科的水平还不错,而且他们住在一起,组成小组以后,讨论小组作业也比较方便。

再找五个人,他们就可以组成一个支部小组了。

当天来报到的学员还不多,他们没能找到其他组员。

第二天早上,狄思科在一食堂吃早饭的时候,被三位据说是同班同学的女同志喊了过去一起吃早餐。

“小狄同志,你加入课题小组了吗?”老大姐满春华问。

“我们同宿舍的三位同志打算组成一个小组,不过,人员还不太齐。”

“那你们三位要不要加入我的小组?我们这边也是三个人。”

狄思科不能替另两人做决定,只耿直地说:“满大姐,我属于临场发挥型选手,资料检索能力还行,但笔杆子并不算是强项,我的另两位组员,跟我的情况差不多。您的组里要是有笔杆子特别强的,咱们可以强强联合,否则就还是另外寻找其他成员吧。我听说党校每天都要留小组作业,要是小组里没有文字功底强的人,大家的学习生活都不会轻松。”

他提出的条件是比较理性的,满春华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为他介绍了隔壁的女同志,“这是曾琴,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以前在政研室工作过。”